先有结论,再找正确-5种强盗逻辑

2020-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田间蝌蚪

5种最常见的强盗逻辑的底层思路,与大家一起辨析。它们都是先确定结论,然后回头找证据,而且属于“心智的第二个层级”——解释。

1.循环论证

一般的论证过程是从前提条件推导出结论。循环论证的特点是:前提就是结论,结论就是前提。比如说著名的“心诚则灵”理论。

“大师,我许的愿为什么不灵?”

“心诚则灵。”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心诚呢?”

“愿望实现了,就能证明你心诚了。”

你看,这句话等于说:“只有被证明灵验了的心诚才会灵验。”——这就是循环论证。

谢霆锋有首歌叫“因为爱所以爱”,也是这个意思。

听我这么解释完,你肯定觉得这种逻辑很搞笑吧——但如果我说“足够努力你就能成功”,你怎么就信了呢?

2.诉诸无知

这个逻辑错误我们小时候常犯。我跟本周特约成长导师卓老板聊过一个童年阴影——一本名叫《飞碟探索》的杂志(且不论它是不是伪科学),但小时候,我们真的被杂志里描述的被外星人劫持的桥段吓坏了,当时有一个很坚定的信念:“如果飞碟不是外星人的飞船,为什么科学给不出合理的解释呢?”

现在长大了,我可以回答小时候的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科学能解释的东西极其有限。飞碟有可能是一种还未被发现的心理幻觉;有可能是传播者的夸张描述;也有可能是未来能解释的一种大气现象……”总之,“科学暂时不能解释”这个前提,并不能得出“一定是外星人”的结论。

有我小时候那种思路的人,往往是那些被伪科学和骗术蛊惑的人,他们会用此道来质疑科学结论:“你怎么确保这个结论百分百正确?”或者“科学不是万能的”。

3.以偏概全

这个应该不用细说。你能看到的太多了。

一种常见的以偏概全是“地图炮”。地图炮原来是一个塔防游戏里特别厉害的大面积杀伤武器,后来被引申为“地域攻击者,或是以少数人的行为否定某个群体行为”的地域性以偏概全。下面关于“梅毒命名”的故事,就是以偏概全的国际性案例。

在1530年意大利医生吉罗拉莫·弗拉卡斯托罗将梅毒定名为syphilis之前,俄罗斯人称其为“波兰病”,波兰人、德国人称其为“法国病”,法国人称其为“意大利病”,荷兰人称其为“西班牙病”,奥斯曼帝国称其为“基督徒病”或“法兰克病”。这种命名反映了国家(地域)间的敌对关系。

我们自己的“地图炮”就有很多:

“东北人都是黑社会;广东人什么都吃;山西人爱吃醋;河南人总被黑……”。

有“地图炮”,就会有“性别炮”,“行业炮”……就不一一列举了。

另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把“多因素带来的成功”简化成“只要……就……”。大部分的成功学和相当一部分的商业书籍,都使用了这个套路——把某件需要很多因素构成的事归功于一个点——在此,就不点名是谁了。

4.大家都……

“大家都……”也是一个常见的逻辑谬误——“因为大家都……所以是对的”。

比如“这么多人吸烟也没事,所以吸烟没问题。”“大家都在读的书,一定对我也有用。”

“科学家种太阳”在他的文章《为什么我从来不看知乎的回答》中提到一个有趣观点。他认为知乎的回答都是通过点赞顶上来的,而在一个专业领域,知道真相的人只是少数,所以点赞数较高的答案很容易沦为一群人的价值判断,而这个答案很可能不是事实判断,这就容易进入从众谬误。

5.诉诸权威

由于我们多年来接受“填鸭式”教育,大脑热衷于权威,我们就很容易被人反制,而很多忽悠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选择了“诉诸权威”这条道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