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书的最高格调是“学以致用”

2017-11-02  本文已影响33人  青鸟啾啾

1

前几天,看到了书评人魏小河公众号里一篇名为《有多少人在朋友圈假装读书?》的文章。看到最后,才发现这篇文章其实是软广。但他在开头讲到的例子,却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感受的。

他说,自己因为经常去咖啡馆写东西,经常看到有人在用力假装读书。他看到一位姑娘带去一本书,也不看,给书和甜点、咖啡拍完照就开始p图。完了就一直在看手机,走的时候把书收进包里。真是现实版的看书两分钟,p图俩小时。

貌似,近两年,社会的焦虑引发知识焦虑,加之众多知识IP大神的兴起,知识付费大热。于是,很多人扎进书堆,开始发现阅读的魅力,或者说,从书中试图寻找焦虑的出口。这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可能平时并不怎么喜欢读书,但很愿意让书籍来装点自己的生活,让生活看起来更有格调。所以,上面的一幕也就见怪不怪啦。

其实,这样的现象并无可辩驳。就像魏小河说的,用书装点生活,起码说明大家认可读书的价值。

与这些“装点生活派”不同的是,有些人是切实地读了,而且是一年读过200本或者更多的读者,暂且称之为“集邮派”。与前者不同的是,“集邮派”对每本书,都是实实在在读过的。读完后,往往发现自己根本记不住书中的内容,而自己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太大提升。这让他们困惑,以至于开始怀疑读书的意义。在知乎上,就有网友问:“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引发众多网友讨论。

对啊!既然都记不住,为什么还要读书呢?意义何在?

2

其实,日本作家大岩俊之也提出过上面相同的问题。他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中说,自己曾经有一种观念,认为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热衷阅读的人。因此,他也开始大量阅读。在读过300本书之后,知识量增加了,但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样的现实,让他明白,只读书,不行动,不把知识付诸行动,根本不行。简言之,读书学习知识,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行动,实现目标,而在实现目标之前,必须大量深耕。

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如何通过阅读,笔记,记忆等方法更高效地阅读;二是如何在阅读之后,确定目标,将书中学习到的知识付诸行动。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作者在谈阅读,又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而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惑人的“为什么读书”的问题,也给出了大家都懂,却不清楚的“如何学以致用”的答案。

图片来自网络

3

今天,我们不按书中的逻辑来解读这本书,而是按《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中介绍的方法来介绍分析。这个方法就是,用思维导图来做读书笔记。而我,就用其中的“个性要点”法来解读。

可能大家会说,做一本书的思维导图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方法,很多人都会做。可能,当完整看完这本书时,就不会这么说。作者在这部分,分别根据每个读者的不同需求,给出了三种制作思维导图的思路。

一、寻找答案法

我们成年人阅读,很多时候都有明确的目的性,试图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掌握某种技巧能力。这时,我们做思维导图,就不必把整本书的框架全部罗列显示。我们可以就从自己读一本书的目的出发,然后寻找答案的思路来画出思维导图。或许,我们需要的答案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也没关系,就在导图中如实记录,读书目的,找到了哪些答案?

比如,我读《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是想知道,如何把知识转化成行动?因此,我会重点阅读书中第四章,学习如何确定目标,分解目标,然后行动。

二、全书框架法

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一本书的思维导图,显示整本书的框架结构,以及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关键词等。这样的好处,就是减少了信息衰减,尽可能多的保留了更多的内容细节。这种方式更适合读类似教程的书籍,也就是说,整本书讲的内容都是需要我们掌握的。

三、个性要点法

所谓“个性要点”,就是说,是每个人自己独有的笔记,只记录自己认为重要的,有启发的要点。这些点与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在阅读全书后,再确定哪些点要作为要点记录。

按照作者在书中说的,从一本书中找出20%的重要内容,再从这20%中提取80%内容。如果读一本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个人认为,上面的一、三两种方法是效率最高,且最实用的。

寻找答案法制作的思维导图

4

接下来,再来看看如何将知识化为“学以致用”的行动?

首先,是要确立目标。

在这里,大岩俊之首先提出了用来设定目标。这里的“SMART”,即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预见的)、Achievable(可达到的)、Realistic(实际的)、Time-bound(有期限的)。

比如,我读了一些学习阅读的书和写作的书,决定自己以后要成为职业撰稿人或者书评人。这时,如果我把自己的目标定成,当一名自由撰稿人或书评人,显然是不符合上面的SMART法则的。因为,这只能算是我的目的,而不是目标。目的相较目标,不够清晰,没有时间期间,没有具体可操作内容。而目标就是,为了达到我上面的目的,我要坚持每个月读五本书,并且每个月写书评,每篇书评都不少于两千字,一年后,有邀约,成为专栏作者等。这样一来,目标就清晰了很多,更清楚自己每天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其次,要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

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主要是要明白自己目前的能力与行动目标之间还有多大的差距,从而明确自己的行动方向。仍然以上面的例子来讲。我的目标是每个月读五本书,但是我目前每个月一般情况下只能看三本书。这时,和目标的差距一目了然。那么,要弥补上这段差距,就要仔细思考原因,是自己时间管理的问题,还是阅读能力的问题,再针对性解决。如果说,这两方面都没有问题,那就可以发散思维,想想还有哪些办法,可以弥补上这个差距。比如,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延长看书时间。或者,在不同时间看不同的书,交叉并行等等方法。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目标,达成为止。

最后,将目标细化成当下就可以实施的行动。

如果,所有的行动目标只停留在计划阶段,就永远只是计划而已。因此,要把目标细化再细化,分解再分解,直至到明天就可以着手的具体行动。或者是此时此刻就可以开始的行动。每个月读完五本书,可以分解成6天读一本书,然后再分解到每天读一本书中的多少页。其实,这些计划都不如立即行动,先看几页书。

当然,大岩俊之还在书中介绍了其他很多实用的方法、建议,不在此一一说明。

《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通过这句话,我们明白,读书不是交易,不是换取利益的砝码,其根本目的是不断地完美自己。我想,这里的完美,不只是思想、道德、处事等方面的完善,自然也包括把知识付诸实践的“学以致用”的完美。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读哪种类型的书,最终的目标都是实践,都是完美自己。如此来看,读书的格调,不是“到此一游”的阅读,也不是把书看作花瓶,用作装点,而是行动,让知识进入大脑,继而渗透在我们的言行,思考,决策中。这或许才是读书的最高格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