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梅 || 这个厌学的孩子经历了什么? 2018-10-08
今天课上,发现一个学生眼前只有教材,不曾有笔、本子等课堂必备品。利用学生分组完成任务的空隙,我走过去,与之作了一个简短交流。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及我的反思:
先要说明的是,学生所学这个专业是我校最热门专业,毕业后很多孩子可能会进地铁公司,故录取分数较高,且对身高、相貌都有相应要求。一句话,进这个班的孩子学习水平还是过得去的。
我:“我发现你眼前没有笔、本,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吗?”
生:“老师,我是个厌学的学生,我讨厌学习。”
我心一惊,他竟然如此坦白地定义自己!“厌学的学生”,这个消极标签是谁最先给他贴上的?又让他牢牢粘在自己脑门上?
我:“能具体说说,你是怎么讨厌学习的吗?”
我想了解一下,他所谓的厌学程度,以此作初步评估。
生:“初二时辍学两个月,被父母用棍棒打回学校去了!”
这个孩子在学习上曾有过痛苦的经历,为此还遭受过皮肉之苦,他与学习的链接会是怎样的呢?
我:“初二时你不愿学习,曾辍学过,却还能坚持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最终还能考到这个专业,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不自觉地运用了焦点技术中的应对问句,通过询问一些很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行动与动力从何而来,尤其是他针对问题情境的自发应对与处理,在同理支持对方感受,激发他看到自己在发挥能量、取到小成功、及目前走过困境的小小有效方法。这类问句我通过反复练习己能达到在不自觉中熟加利用的程度,哪怕在这种短暂交流时,利用起来也不需意识参与,信手拈来。
生:“其实,学习那点事,也没那么难。不过,我还是不喜欢学习。”
再次用消极标签捂住自己。但我己看到,他是有学习能力,智商也蛮高。可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个一提起学习便一脸无奈模样?是谁剥夺了他学习的乐趣?这个厌学的孩子一定经历了很多,不只是初二时被揍回学校这么简单!
师:“你选择这个专业,主要是缘于什么呢?”
我想做动机考量,看能否在此方面做做文章。
生:“专业不是我选的,我爸妈给我选的,他们给我报的志愿。我根本就不感兴趣。”
这是一个被剥夺了选择权的男生,连自己专业的选择也没有参与。自己的事,父母做主!选择之机,本是成长之机,却也被剥夺了!倘若父母就在眼前,不知会是什么心情?
我:“同学刚才的发言,你觉得怎么样?”
生:“挺好!”
师:“想不想也来试试?”
生:“他们说的够好的了,我不行!”
我再一惊,“我不行”,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发言。这是位自我效能感缺失的孩子!这是不是被剥夺了选择权的孩子的共性?
我准备调整下一次的讲课内容,课题是:你在学校过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