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儿不可不知的传统文化
张葆青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中医以阴阳五行为基础,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保持身体健康。中医蕴含着优秀的医学文化以及历代名医的智慧,几千年来为华夏儿女的健康提供了保障。季节变换、寒来暑往都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抵抗力较低的儿童。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儿童该如何增强体质?在特殊时节,又该怎样预防疾病的发生?为此,本刊采访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张葆青。
暑期不可不知的几点小知识
在炎热的暑期,心灵在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的同时,身体亦面临着酷暑的考验。在儿科专家诊室外,前来看病的孩子与家长排成了一列长龙。有着三十多年儿科中医诊疗经验的张葆青大夫正在耐心地询问患儿的病症,孩子紧张的情绪在医生亲切的语调和耐心的诊治中渐渐缓和下来。和蔼的言行和医学知识的光亮,能为患者驱散身心的阴霾。
针对暑期的特点,张葆青介绍了两种易生的疾病。一种是阳暑,通常由暑热或在高温环境下作业所致,俗称中暑;另一种是阴暑,是由在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致的热病,俗称“中于寒”,属阴暑。中阳暑者常见头痛、烦躁、大汗、气喘;中阴暑者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等。至于治疗方法,中阳暑者,需先将患者脱离高温环境,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严重者应及时就医;中阴暑者,服用藿香正气水即可,但藿香正气水内含酒精,婴幼儿无法服用,因此需服用无醇的藿香正气口服液,或者是去医院看医生。
要想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暑期有以下几点不可不知的小知识。张葆青建议:“切勿在太阳下直晒,及时补充水分,饮温水,勿饮冰水,因为饮冰水容易造成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肠胃性感冒。”夏天水果丰盛,水果因富含纤维能促进排便而备受青睐。“水果虽好,但不宜多吃,吃多了会伤脾胃,容易引起肠胃性感冒。”此外,张葆青特别指出:“夏季易流行传染病,尽量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去,平日要注意个人卫生。”
换季时要把握“尺度”
每到换季时,医院的诊室总是人满为患。季节的变换导致温度变化比较大,衣物增减不及时就会引发感冒。俗语讲要“春捂秋冻”,还有“贴秋膘”这一说法,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些说法是否还适用呢?“‘秋冻’要适量,不能过度,以免着凉。身体感到过度寒冷时,体内大部分胃气都去抵御寒气,那么局部抵抗力就会下降。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人们需要在秋天多吃一些,来熬过少粮的冬天。现在物质较为丰富,若再一味地‘贴秋膘’就会本末倒置,孩子积食后,胃部抵抗力就会下降。”张葆青说。因而,在换季时,既要“适寒冷”,也要“适饮食”,对温度和饮食都要把握尺度。
针对换季及过节时儿科患者多的问题,张葆青说:“一是孩子玩得太兴奋,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没有休息好,造成局部抵抗力下降;二是吃的菜多盐、多油难消化,空调温度低使身体着凉,进而造成肠胃功能下降。这些都会引发肠胃感冒。”对此,张葆青提醒年轻家长:没有内积就没有外感,吃什么东西都要适度。
小孩生病,选择中医还是西医?
在为孩子治病时,大多数家长担心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任何药物在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或多或少都会有副作用。中西医各有所长,两者取长补短可能更合适,拒绝任何一方都很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如果孩子发烧伴有咳嗽,家长只选择推拿,连中药都不吃,也不看医生,可能能短暂退热,但如果3~5天不退烧,还不去医院就不对了。尤其是肺炎,只靠推拿的话,可能会耽误病情。推拿是一种辅助疗法,它是通过激发我们身体的潜能,来达到抗御疾病的能力,对于普通感冒,推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至于容易有并发症的流感、细菌感染,其效果就不是很好。张葆青说道:“医生毕竟不是神仙,眼睛没有显微镜那么准确,必要时一定要配合大夫做一些适当的检查。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在中西医之间做一个合理的选择。不要拒绝检查,也不要拒绝给孩子用退烧药。有好多孩子发烧,家长不给用退烧药,结果小孩惊厥了,这对孩子造成的损伤很大。”
如何增强儿童的体质
为人父母者,总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如何让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是家长普遍关心的话题。在张葆青看来,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而医院是最后的防线。
1.打疫苗不能“一劳永逸”,但应作为必选项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塑造强健的体魄,而疫苗则相当于人体的铠甲。铠甲不是万能的,但却能尽可能地减小对我们的伤害,疫苗也是如此。
疾病的病原体可能有几十种,疫苗主要是为预防病原体中常见且感染后会引起重症的病原体而研制的。张葆青认为,虽然前段时间疫苗出了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在过去几十年里,像天花、脊髓灰质炎这些可防不可治的疾病现在基本上见不到了。在中国这个高密度的人口大国,疫苗在防止疾病传染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前几年英国约克郡麻疹流行,有人因感染而死亡,彼时在那的中国人相安无事,这正是疫苗的功劳。”
2.树子之前,家长须正己
孩子身体素质与家长的观念及习惯有密切的关联。张葆青特别指出了家长在儿童健康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幼儿园的饮食一般是“三餐两点”制,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肚子饿,放学后还要让孩子再吃一顿,睡前还要喝上一杯奶,加起来孩子一天吃七顿饭。许多家长在抱怨孩子从上幼儿园就开始生病,却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孩子的饮食习惯不合理,吃太多消化不了,就容易生病。家长一定要懂得反思,不要在出现问题后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社会,要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保持良好的心态。”张葆青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在3岁到6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在6岁以后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家长的以身作则、悉心培养最终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
3.成长要顺应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不仅修行如此,中医养生亦注重顺应自然规律。《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第一个原则是“顺四时而适寒暑”。根据这个原则,张葆青建议,平常的养护既要顺应自然,还要加强户外活动。“在户外晒太阳可以帮助孩子补阳气。在暑天,一早一晚在树荫下晒太阳就可以,多运动。冬天也要有一定的户外活动,在外面冻一冻也是有益的。”现在的孩子在室内的时间普遍多于在户外的时间,张葆青特别提到个别家长的错误认识:“有的家长认为只要不在家,其他都算是户外活动,孩子去博物馆、商场也算户外活动,这些场所严格来说还是户内。要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同时,小心驶得万年船,马路上、泳池里、游乐场、私家车、高建筑物等等都是容易发生危险的场所,五岁以下儿童发生意外伤亡的很多,家长一定要看护好孩子。”
“除了身体要亲近自然、顺应四时之外,孩子的天性也要顺应自然。不应急功近利地批评孩子,这对孩子的身心以及未来的发展都不是很好。这些问题,家长都要注意。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张葆青说。
中医知识应入寻常百姓家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若要小儿安,常带一分饥和寒”这样的医学常识,但大多数人由于缺乏了解,常常因为拘泥于个别字词,而本末倒置。张大夫举了几个常见的例子,并解释了它们的含义。“‘若要小儿安,常带一分饥和寒’意思是饥和寒都要适度,过量会有反效果。‘小孩,足要暖,头要凉’‘吃得不要太好’,指饮食不要过于讲究营养丰富,而要讲究营养均衡。‘睡觉前不要吃东西’等耳熟能详的常识,背后都蕴含着科学道理,是老祖宗经验的总结,这些中医常识越早知道越好。”张葆青说道。
防微杜渐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伤害与资源浪费,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孩子,中医知识的普及都是很有必要的。张葆青提到于2017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知识竞赛”均为中医知识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山东自古出名医,扁鹊、儿科鼻祖钱乙、黄元御等名医在中医历史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医学经验有些已整理成书,像《黄帝内经》,隋代的《诸病源候论》,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等都是古人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发现了非常多的适合中国人、亚洲人的养生知识、保健知识。这些正确的知识值得向民众普及。”张葆青说。
养护孩子绝非易事,父母需要常怀谨慎之心,不可大意。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的学问,能够滋养我们的生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