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2104/5467bca0425f1f29.jpg)
秋宜发现母亲的异常是上次去父母家的时候。
父母住在简易的老年安置房内。那是拆迁后村里统一安排的,只有70岁以上老人才可以申请入住。当年,秋宜的父亲73岁,母亲69岁,有一人年龄及格就可以分配一套。
安置房一共50个平方,分成两个房间,两个房间被一条公用的走廊隔开,一间面积小一点的用来烧饭吃饭,另一间面积大一点隔了一个卫生间,一间卧室和一个阳台。房间小也有小的好处,就是不用大面积搞卫生了,吃住够用就行了。
安置房一共有三层,年纪最大的住一楼,年纪最小的住三楼。秋宜的父母就住在三楼。
三楼上住了有10多家,有夫妻两人住的,也有单人住的,那是老伴已经去世的。上了楼梯,这里有一个公共场所,老人们闲来无事就在这里搭出一个台面来,每个人占一隅空间,做一些银锭元宝之类的手工活打发时间。
这里的安置房是附近几个村拆迁后合建的,住在这里的人都是附近村落的,有相识的也有不相识的,住在一起了也就都认识了,老人们都没有儿女在身边,彼此惺惺相惜,互相照应,关系处得都不错。
秋宜母亲隔壁那间本来住了一位邻村的老伯,去年他们村新房建好分配了,儿子们帮他装修好新房子后,老伯就搬出了老年安置房。不过老伯偶尔还是会回来看看老伙伴们。
这间安置房空出来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把自己家里多佘的东西放到这里来,把这两个房间当成了公用的储藏室。阳台也成了公共阳台,谁家东西晒不下了,就拿到这里来晒。
秋宜是上午来的父母家,母亲刚洗完衣服上楼来。
“妈,你去洗衣服了呀。”
“嗯,今天衣服多,昨天我和你爸一起去地里了,出了一身汗,里里外外都换了。”
“爸呢,还在地里啊。”
“是的,他要近中午才回家。”说着,母亲就拎着装衣服的水桶往隔壁房间走去,“我去晒一下衣服。”
那是隔壁老伯的房间,母亲是把衣服晒到那边阳台去。
秋宜闲来无事,就给自己泡了一杯茶,坐下来看手机。才一会儿,母亲进来了,”秋宜,你看到我装衣服的水桶了吗?”
秋宜有些奇怪:“你不是刚拎走了吗?”
“啊!瞧我这记性。”母亲有些尴尬,转身又往隔壁去了。
中午父亲回来了,一起吃完饭。秋宜洗好碗筷和父母道别,每次临走,母亲都会送秋宜到楼下,这次也不例外。
秋宜提醒母亲,“妈,你的手机快没电了,要充一下。”
“好的,”说着,母亲取了充电线接上手机后插在墙壁上的插座上。
看着母亲的手机在充电了,秋宜才放心地提着父母给的蔬菜往外走。
走到楼下,秋宜上了车,母亲还不放心,“你没落下什么吧?手机带了吗?”
以前秋宜有一次把手机落下了,开出好远再回来拿的。所以母亲一直记着呢。
“在呢,”秋宜看着母亲干巴巴的脸庞,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的脸变得这么干巴巴了呢?以前可是很红润有光泽的呀。
秋宜怜惜母亲,“妈,你等会去午睡一会儿,如果睡不着,闭上眼睛躺半小时也是好的。”
“好的,你放心,我有事会打电话给你的。”母亲露出笑容来,忽然她像想起了什么,一摸口袋,“咦,我的手机呢?"
秋宜这才惊觉,母亲竟然这么健忘了吗?
“手机不是在充电吗?”
“哦。。。。。。是的。”母亲又露出了尴尬的笑容。
可是她那难为情的表情,落在秋宜眼中,秋宜却只是为母亲难过。
母亲是得了老年痴呆症了吗?不然怎么才这么一会儿,就忘记了发生在眼前的事两回了呢。
秋宜也不是经常去父母家的,一周最多去两次,每次也就呆二三个小时,半上午到父母家,吃了中饭就走了。
每次秋宜走的时候,母亲都会依依不舍地送下楼来,再目送着秋宜的车子离开。
有一次,母亲身体不适,秋宜让她不要下楼了。然后秋宜开车离开的时候,不经意间往三楼一望,就看到母亲正趴在窗前目送着她呢。
那一刻,秋宜差点泪目。
回到家,秋宜就查了有关老年痴呆症的一些信息。老年痴呆症有个学名,叫阿尔茨海默症。母亲今天的这些症状正是前期表现。
如何避免病情加重恶化,最有效的方法是亲人的陪伴。
陪伴,这是如今社会上儿女最愧欠父母的吧!秋宜其实还有一个哥哥,哥哥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上层领导,中年时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再加上品质优秀,是公司副总的不二人选。正是事业的上升期。家里还有一位正上高中的孩子,妻子是医生,工作也忙。一周只能来父母家一次共进晚餐,还得是在值晚班的时候,吃过晚餐后还要去公司上班。
秋宜的工作相对轻闲些,所以可以一周来看望父母两次,平时来一次,周末再来一次。
如果母亲需要,秋宜想,或许可以把工作带到父母家去做。只要把笔记本电脑带上,待在父母家里,既可以陪伴着母亲,又不耽误工作。
陪伴,是最真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