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10|流民
北宋 流民图北宋时的一幅画
始于熙宁二年开始的王安石变法,尽管有众多反对的声音,但因为宋神宗的力挺,变法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到了变法的第五年,也就是神宗熙宁七年,这幅《流民图》画卷送到了神宗面前。神宗看罢,潸然泪下。
画卷中的流民衣不蔽体,卖儿卖女,吃糠咽菜……上这幅画卷的是一名叫郑侠的小官,此人是王安石的学生,也曾经受到王安石的提携。他对神宗说,这是每天在城楼之下所见,画出来的还不足百分之一。
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自然灾害是君主不修德政造成的。那从熙宁六年七月开始,长达八个月全国性的旱情,自然是王安石的倒行逆引发的天怒。
变法自然受到了挫折,由此,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
元朝时的一首散曲
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
哀哉流民,男子无缊袍,妇女无完裙。
哀哉流民,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
哀哉流民,昼行绝烟火,夜宿依星辰。
哀哉流民,父不子厥子,子不亲厥亲。
哀哉流民,言辞不忍听,号哭不忍闻。
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
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
哀哉流民,一女易斗粟,一儿钱数文。
哀哉流民,甚至不得将,割爱委路尘。
哀哉流民,何时天雨粟,使女俱生存。
哀哉流民。
张养浩,元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文帝和文宗数朝,后辞官归隐,朝廷屡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发生大旱,时年五十九岁的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臣,毅然奉诏前去救灾。积劳成疾,是年死于任上。
从这首散曲中,可以看出流民生存之惨状。张养浩借用古琴曲的形式,以“哀哉流民”作为主旋律,反复哀叹,惨痛之情愈来愈深。
透过这首散曲,也可以看出,张养浩对黎民百姓的深深同情,对他们生存状况感同身受,所以,他才那样毅然决然前往关中救灾。
“流民”现象的出现,是天灾或是人祸所致,画家,诗人,用他们的笔墨艺术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虽说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也很大程度上为后人保留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