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想法大学生活

在北上广打拼的“外地人”,是什么让我们一直在坚持?

2017-06-28  本文已影响446人  桜花物語

01

今天早上,我和司机师傅去上海浦东机场接日本客户,一个叫秋山、一个叫船桥,他们俩都是西装革履,看起来非常职业,也很正式,在混乱的人群中非常醒目,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们俩。

还有一个陪同翻译,是中国分公司办事处的职员,妆容恰到好处,穿着非常精致,举手投足也很有礼貌,面带微笑,虽然是初次见面,但有一种很想和她聊天的欲望。她名字最后一个字是桃,我笑称她桃子小姐。

从浦东机场到我们公司有两个小时的行程,接到客户之后,我们在车里面就开始慢慢闲聊起来。一开始只是客套的寒暄,秋山和船桥基本都是笑眯眯的状态,聊一聊最近天气什么的。日本人不太喜欢聊私人的事情,尤其不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比如说:你单身吗?你工资多少?

我和桃子小姐聊着聊着就聊到日剧、动漫、八卦上面,她也是《夏目友人账》的铁粉,我们俩逐渐熟悉起来,聊天的时候还不忘给两个日本客户做翻译,他们一般也就是笑笑或者点点头,最多就是问我们一些简单的问题。

桃子小姐跟我说:“我真的很搞不懂,怎么有那么多外地人在上海。”我笑着说:“因为上海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啊!”桃子小姐说:“在上海就算一个月工资有一万块,也存不下来什么钱,还不如回家陪爸妈呢,真不知道这些外地人怎么想的!”

桃子小姐的这句话说完,我沉默了,毕竟不能跟客户辩论,但是我陷入了思考中。

02

桃子小姐是上海本地人,看穿着打扮家境肯定很好,住在爸妈家里,吃穿用都是爸妈的。比起那些租房子、缴水电煤气费、一个月存不了多少钱的外地同事,她觉得自己特别有优越感。尤其是说自己跟爸妈住在一起,无比得意。

她说外地人存不到什么钱还不如回家陪爸妈,我既赞同又反对。赞同的是,首先我也是外地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打工者确实存不了什么钱,每个月的工资还要付各种生活费用,一年下来,说不定还没有在老家工作存的钱多。

我记得我刚开始工作的第一年,一共才存下来1万多块钱,我亲戚们都说,在老家街上卖豆芽没文化的老农民都比我收入高。

但是另外一点,我又不是很赞成桃子小姐的话。桃子小姐作为本地人,当然可以和爸妈住在一起,不管拿多少工资没有关系,反正有爸妈当她强大的后盾。而我们外来人,再苦再累也不愿意依靠爸妈,我们并不是不想陪伴他们,我们只是不想“啃老”。

我的一个朋友唐小妹,老家条件特别好,爸妈都是公务员,但是唐小妹就是不想依靠爸妈,她说她要靠自己在上海这坐大城市立足,唐小妹让我想起了《欢乐颂》里面的关雎尔。

在上海的外地人也并不都是穷人。

但是不管我们是否有家庭背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向我们敞开了怀抱。

03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说,我可以把户口迁到苏州来,因为我现在是有房一族了,户口迁过来我就是本地人了。

就算有房子,我仍然觉得自己是外地人,就算把户口迁过来,我也还觉得自己是外地人。

我来苏州三年了,仍然听不懂苏州话,尤其是办公室有的时候讨论事情,明明知道我听不懂苏州话,那两个本地人还在那热火朝天的大谈特谈。

在苏州这样的城市,不管是否买房,总归没有在老家的亲切感。就算把户口迁过来了,身份证上显示我是本地的身份证号了,我依然还是外地人。

那天,我跟朋友开玩笑说:“干嘛要区分本地人和外地人,为什么本地人的孩子就可以享受更多的教学资源,为什么外地人的孩子上学比登天还难?”

我知道我的想法很天真,在地大物博,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做到资源公平分配真的很难。

04

其实本地人也没有什么好得意的,只是你爸妈把你生在了一个好地方。

而作为外地人的我们,不必在乎本地人投过来异样的眼光,也不必在乎听不懂的方言。

说不定,哪一天我们也在这里成了本地人;

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可以风风光光的衣锦还乡。

最近在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一段话想分享给大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不要太黏着乡土。

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