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七章7-14小节

2023-12-30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力133338

首先感谢竞雄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包容理解,由于本次听课,我在参加一个比较重要的活动,没能参加网上的直播课程,但是在陪着儿子打针的时间,我把这个课原原本本的补上了,下面说一说我的听课感受。

本章主要来分享正念怎样做的技能,包括不评判、专一的做、有效的做。

第一个收获是理解了辨别与评判的区别。

辨别是去分析或分辨两样东西的相同和不同,或者是某项东西是否符合某种标准,是否符合事实。而评判,是指判断人、事物的好坏值得与否或是否有价值。评价是我们加注事实的东西,出自我们内心的选择、个人的价值观和概念而非事实真相。

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评价,保留辨别。不评判也是正念的基础。

第二个收获是学会了如何不去评判。这里面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指导。我们的目标不是将不好改成好,也不是把不值得改成值得,我们可以把“好”换成“我喜欢”,也可以换成用“这是”两个字来开头的简单的叙述,只是描述它。

例如我们说我有一个好枕头,可以换成我很喜欢这个枕头。当我们问别人这个东西好吗时,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描述这个东西:它适合我去使用吗?或者是将来这个东西可以使用的年限是多少呢。

评判往往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方式,如果我们不喜欢别人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往往想让对方停止。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去评判对方说好或者是不好,我们在小组练习当中可以去用心发现自己的这些模式。

第三个收获,是在专一的做这一部分当中,也就是课本321页起到了“过去过去,未来未来”这八个字,我们可以用心理教育的方式分享给求助者。

在如何去专一的做方面呢?提到了一次只做一件事,这就要求我们对三件事情去保持专注。第一个是对感受的专注,第二个是对时间的专注,第三个是对做的事情的专注,对感受的专注方面主要是外在的感受和内在的感受。

第四个收获是在课本325页,有效的做方面起到有效地做是什么?有效的做就是去做能够达到目标的事,这里的目标就是关注做什么有用,而不是是非对错或公平与否。这里我的体会是我们要以目标为导向。

在做正念的时候也是有目标的,正念的目标就是要减少情绪困扰,集中注意力,所以正念绝对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是做白日梦。

在课本327页上提到,要有效的做第六条,必要时可以牺牲原则,以达到目标。在这彭老师提到了人际效能的目标,有三个:首要目标,关系目标和自尊目标。有时候,为了达到首要目标,我们可以牺牲关系或自尊来达成。比如说,有些人为了维系自尊,就不去挑战自己,跟别人主动联系,那这样首要目标就达不成了。

第五次大收获是正念技能的其他观点,包括三个灵性观点,平衡观点和行中庸之道

在领袖观点这一部分,必须提到理性观点和感性观点,最后才是灵性观点。理性观点和感性观点相当于走了两端,一个是注重效率,注重事实,忽略他人的感受跟冷酷无情有关系。而感性观点更多的是陷入到自我任性妄为。撒泼打滚,娱乐致死等等。

灵性观点要求我们增长智慧,体验自由,增强爱与悲悯心。超越了理性与感性,让我们与宇宙紧密相连,从这个角度来练习正念。

课本339页,提到了灵性体验的七个特征,第一个就是经验性,包含对于实相的直接直观的体验,第二个是非二元性,第三个是无法言说,无法以概念表达。这里面就有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第四个是深信不疑,第五个是务实性,这种务实性对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感都有实在的好处。第六个是整合性,第七个是智慧性,在整合性方面主要是体验,在心理上是整合的,可以成就和谐的爱,慈悲,宽容,友善并且能平息极端的情绪,智慧的是这类体验能够得到智慧促进直觉,认知读心的能力以及辨识他人起心动念的能力。

根据这灵性体验的七个特征,我自我分析了一下,感觉自己在于智慧性,务实性两个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但坚信不疑,非二元性,无法言说的概念、经验性、整合性这些方面还需要进步。

平衡有为之心和无为之心方面,更多的依然是两端。有为之心,在完成工作达到目标。拟订计划以及平量我们是否活出自我价值时,都是必要的。无为之心,着重及时的体验,不去思考目标或是当下行动或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

太多的无为之心会变成放纵和自我为中心,太多的有为之心可能会变成自动存在的模式,例如工作狂,强迫症,成瘾行为等等,在有为之心当中,我们看不到当下的价值在无为之心当中我们过分关注个人体验以及牺牲别人及其需求,也不会顾及当下需要做的事情。

行中庸之道。意思是在两端之间采取中庸之道,可以整合理性信念和情绪心念,整合有为之心与无为之心,整合想要改变的强烈渴望和全然,接纳当下自我,否定和自我欲求相结合

读完本章之后,感觉本章主要来强调一个理念,就是要行中庸之道,要有慈爱之心,要不评判只有一个人具有了这些基本的理念才能够练好正念体验好正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