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浪费是对粮食最大的尊重
你还记得饥饿的感觉吗?
饥饿,离我们已经有些遥远。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过上了富裕、富足的小康生活,饥饿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但现在距离莫言笔下的“饥饿”年代不过仅仅六十年。不可控的自然灾害,和落后的生产技术,使得我们父辈在过去长期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生存问题。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我们没有经历那饥肠辘辘的年代。生在盛世的我们,更要居安思危,饮水思源,祖国有理由满足我们的胃口,但是没有理由满足我们的挥霍。
袁隆平院士90岁高龄时还奔走在水稻试验田,为了粮食的高产而殚精竭虑。还有更多我们看不见的年迈的农民伯伯在用汗水浇灌着明天。我们有什么理由拿着他们的劳动成果来挥霍?
不浪费是对粮食最大的尊重。
一粒米需要花费艰辛劳动,要经过从谷粒、育秧、耕整、插播、植保、排灌、收割、米粒到烹饪很多环节才能抵达我们的餐桌。除了生产零售环节的损耗,粮食经过千辛万苦上了餐桌之后,依然遭受惊人的浪费。
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数据显示,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餐,浪费率为11.7%。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35%被浪费,其中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餐桌上的浪费,实在惊人。
这是一组令我们惭愧的数据。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遵循“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但在物产丰富的今天,粮食却遭到如此糟践。
早熟水稻生长周期大约100天左右,玉米的生长周期为100天到120天,冬小麦的生长周期更是长达八个月之久。
一粒米、一箪食、三时三餐、四季流转反复,每一滴汗水都能得到回报,每一滴汗水都不应该被辜负。
节约是另一种方式的增产,不浪费是对粮食最大的尊重。
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有一次会议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反思我们自己,朋友聚会动辄就是大鱼大肉,碗盘摆满一整桌;短视频吃货主播以暴饮暴食为荣,为哗众取宠一次吃下上百个汉堡;学校食堂的餐余垃圾里堆满了蔬菜和米饭。
节约是美德,适度是准则。我们要在节约中践行“恒念物力维艰”的认知,从自身做起,克服一些所谓的“面子”等陈腐观念,杜绝餐桌浪费。家庭采购时,提前做好规划,适量采买;朋友聚会时,按需点餐,适度饮食;食堂点餐时,小分量多样化,营养搭配。这种行动自觉,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需要落实在一粥一饭、一事一物、一朝一夕上。
不浪费是对粮食最大的尊重,让我们一起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现在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