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与信息转换工

2015-08-05  本文已影响41人  小鸟啄木

尽管从小最害怕语文课,最害怕写作文,但四年的中文系本科教育似乎已培养了我写字的习惯。我崇尚用文字去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同学们大都教中小学语文去了,我以为教拼音、教汉字、教“阅读”、管班级等工作无法与“中文系”的理想相契合,故而放弃了该职业,与众同学相异地选择了一个文化杂志当编辑。

在我的心目中,编辑是个比撰稿者更高的职位。一位优秀的编辑需要有比撰稿者更高的文字素养,更准确地对杂志内容和定位进行把握,并且要有发现好文好作者的眼光,需要能对文章提出中肯的、切到好处的批评。

在学会当作者之前就去当编辑,这不是一个好选择,翅膀不够硬。

当编辑特别是杂志的编辑,就有了自己充当作者的便利。有时是投稿不满意,有时是约稿不足,我会让自己滥竽充数,写篇东西去顶替。策划表上安排了自己文章的位置,却因坐班及懒惰未能出行采访,故闭门造车,从“撰写”变成“整理”。

“整理”当然不是个称职的写字者该做的事,更不是我所擅长做的事。它缺乏智力创造,它无法带来成就感,更严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和创新性。我摈弃它。

我想当一名切切实实的作者,我想让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是有感而发而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

中学时我最喜欢读的杂志便是《中国国家地理》。在我眼里,深入异地、山林中,去与从未见过的事物亲密接触,去与从未见过的风土人情打交道,从他们的口中、生活百态中,去感悟,然后用笔记录成一连串生动的故事,配以高清美图,与读者分享,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中国国家地理》那样的文章一直是我的梦想,我的理想。

昨日我接触到一位文化杂志的主编,她提到“派记者去哪里哪里采访写稿”,我感叹,她的杂志所崇尚的,也正是我目前所编辑的杂志的目标。今日,我兴趣盎然地开始一字一句阅读她的杂志。描写的确细致入微,材料的确言之凿凿,采访的内容极其丰富,但似乎却少了作者个人的体验。

昨日机缘巧合,有人提议让我为她下一期的杂志撰稿。她问我,擅长哪个栏目。我愕然。

今日回读,发现竟然没有一个栏目是我所擅长写作的。地理?历史?人物?艺术?商业?

我从前以为的那种工作——深入一地,去感受,然后表达出来,这是记者的工作吗?它难道不是信息转换工人的工作吗?把原本储存于某地某人脑袋里的信息,移植到我这儿,再把它们提取出来。这么一想,忽然觉得自己从前所向往的工作状态,其实就是一副机器,一副转换器。我无语。

那么,记者是什么?采访某些人,报道某个事件?记者的工作,强调要客观。而我却嫌那文章缺少了个人体验。

我喜欢有血有肉的故事,有作者的灵魂与价值判断在其中,有感悟有内涵。有感而发最为可贵。

我曾经陷入这样一个误区:为了强调和突出我的体验,在经历的过程中便说服自己多去想想“我的感受”。事实上,经历与体验并不等同。经历了,未必有体验。为了抒写自己的体验而去经历,是工作,不是享受人生。

我不想当记者,我也不想当信息转换工。我想要自由地,有感悟就记录,没有就多经历。

即使经历了而没有形成体验和感悟,这也并不会浪费,至少保存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日后的某个时刻,它或许会被提取被激发,告诉我,生命没有白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