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通证的激励,区块链还转得动吗?
作者 上手区块链 夜阑风声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广州市决定把黄埔区和开发区作为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既然是新兴产业的“主战场”,那怎么能少的了区块链?正好,这两天国家不是号召学习区块链、加大区块链行业的投入嘛。为了响应号召,广州市也要加大对区块链技术的支持力度。于是出台了《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加速区块链产业引领变革若干措施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细则》的内容很多,风声在这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然而《细则》中有一条引起了风声的注意:公有链是定位支持黄埔区区块链产业发展的自主可信的“无币”公有链;联盟链则是定位支持黄埔区特定行业的区块链应用发展。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我们知道比特币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这和它最初的激励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当初比特币仅仅是一个分布式记账系统,完全没有BTC作为激励。这种情况下,比特币还能发展到今天的样子么?恐怕很难。如果没有BTC,那么所有记账的人就相当于做慈善,不求回报的为别人记账。这样一来,只有那些有资本而且乐于助人的人才愿意加入到挖矿的行列中。
这种不痛不痒的运作模式显然很难把比特币推广出去。因为,人类的本性就是逐利的。所以中本聪在比特币系统中加入激励机制,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更有动力去记账。于是比特币系统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规则。谁投入的算力多,谁就能获得比特币。有了对矿工的激励以后,系统的算力才会持续上涨,这样才能保证网络的安全。
后来,比特币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这和比特币的激励体制密不可分。正是基于这种运作模式,很多人开始把区块链技术称为价值互联网。因为通过Token,人们可以随意把价值进行转移。这种激励模式也是区块链技术最为吸引人的地方。
但是激励会引发另一个弊端,那就是投机性。区块链之所以需要严格监管,主要原因就在于Token拥有投机性。因为过度投机很容易破坏社会的稳定。而区块链与以往传统的投机品最大的区别在于,Token能够借助互联网,在全球范围随意传播。在投机性和影响范围广这两种特性的加持下,区块链就非常容易引发过度投机、金融诈骗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在2017年,国家之所以下达七部委发布联合公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遏制住加密货币的过度投机。随后发生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公告》并没有遏制住加密货币牛市的到来。从结果来看,在这场市场与政府的对决中,最终以市场的胜利告终。
区块链是好技术,但是太难监管。所以对于政府而言,最好的结果就是既能发展区块链技术,又不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面对这样的复杂局面,无币区块链自然就成了最理想的解决方式。
但是风声认为,对于区块链来说,无币和有币是使用区块链的两种方式。在未来,并不会出现无币取代有币,或者是有币取代无币的情况发生。因为两种模式的区块链系统针对的使用环境不同。比如,银行之间的结算系统。以往的情况下,每个银行都会有自己的结算系统,而且这些系统的内容是不对外公开的。所以在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结算就需要大量的重复劳动。但是有了区块链技术,这样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一本公开账本,大家都可以看得见。这样也就节省了大量的重复记账工作。对于这种机构与机构之间的转账确认场景,激励模式的作用显然不大。所以这种情况下,无币区块链是可以采用的。
但是如果面对的应用场景是市场化的,需要吸引各种各样的人参与进来的,那么就应该采用有币区块链。举个例子,我们为何能够用非常便宜的价格购买到一支铅笔?要知道铅笔的制造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首先我们要砍伐树木,然后把树木制造成一支支适合人们抓握的笔杆。再然后,我们还要从矿场开采出铅,把铅打磨成细长的形状,让它能够与笔杆结合起来。生产铅笔的过程涉及到上千道工序,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参与进来。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事情,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参与进来呢?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每个参与到生产铅笔这项工作中的人,都能够通过协同而获得利益。这种利益是促进社会生产的根本动力。如果我们只谈慈善,让大家不求回报的参与进来。这种模式下,我相信,人类社会根本不可能发展出今天如此发达的商业市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曾说过,人是自私的。但是正是因为这种自私,让整个商业市场才能在利益的驱动下搭建起来。所以,对于商业市场来说,应该采用有币区块链。恰巧,这两天赵东也在他的微博,发表了他对有币区块链和无币区块链的看法。我相信他的回答应该代表着多数人的心声。
薛兆丰老师曾说过:“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连续的光谱:
人是自私的 —> 他有爱心 —> 爱心有限,爱心不能扩张 —> 于是我们需要一个陌生人互助的平台,那就是市场。”而风声认为,有币区块链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帮助市场打通价值的传递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