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第十一天学习心得
2017-07-31 本文已影响0人
真zhen
《传习录》第十一天学习心得
顾东桥信中对阳明先生倡导的“诚意”为学之道大加赞赏,认为其“针砭时弊、力挽狂澜”,盛赞其“成大惠也”。阳明先生甚感欣慰,奉为知音,连连感慨“复何言哉”!---啥也别说了!知我者东桥老弟也!然后特别谦虚地指出:“诚意”学说本来就是孔子教人下功夫的首要教义,现代学者将其作为次要教义,我才稍微提示一下,而并非我的首倡。
对顾东桥认为先生的学说立论太高、用功太快的评说,阳明先生深不以为然。再次强调了他的学说,均从学者的本心和日常处事入手,通过体悟,穷究、实践、履行去实实在在地用功。---别人道听途说也就罢了,像先生(顾东桥)这样高深聪明的人也这么说,为什么呢?我生气了!
对于“知行并进、不分前后”的探讨中,顾东桥认为功夫应有个先后顺序的,他举了几个例子:先知食物然后吃、先知热水然后喝、先知衣服然后穿、先知道路然后走。先生借用他的例子,指出他这些例子都是对的,当时这里忽略了一个“心”,即“意”,老老实实去感知求进的心,便是诚意。有了这个诚意,才能感知食物、吃食物、品食物……意是行的开端。而这恰恰印证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先生认为,知与行的功夫是不可分离的。针对顾东桥关于“一味寻求自己的心,从而遗弃万物之理,就一定有蒙昧而不通之外”的说法,他一语戳中,一味地抛弃万物之理,这本来就是失去本心的。而万物之理不在心外,而在内心。心即是理,心的本体是性,性也是理。心只有一个,所谓的“仁”、“义”、理,都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心的定义。这些也是要向内心寻求的,这也是孔子知行合一的教诲。
今天开始《传习录》中卷学习。昨天的序言部分已经介绍,中卷收录了阳明先生与学生或友人的八封往来书信,内容也多涉及学术探讨与交流互动。以算是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之载体。
今天学习的是《答顾东桥书》。顾东桥是王守仁的友人,小他4岁,算是同龄人了,为官从政(官至刑部尚书)。顾东桥信中对阳明先生倡导的“诚意”为学之道大加赞赏,认为其“针砭时弊、力挽狂澜”,盛赞其“成大惠也”。阳明先生甚感欣慰,奉为知音,连连感慨“复何言哉”!---啥也别说了!知我者东桥老弟也!然后特别谦虚地指出:“诚意”学说本来就是孔子教人下功夫的首要教义,现代学者将其作为次要教义,我才稍微提示一下,而并非我的首倡。
对顾东桥认为先生的学说立论太高、用功太快的评说,阳明先生深不以为然。再次强调了他的学说,均从学者的本心和日常处事入手,通过体悟,穷究、实践、履行去实实在在地用功。---别人道听途说也就罢了,像先生(顾东桥)这样高深聪明的人也这么说,为什么呢?我生气了!
对于“知行并进、不分前后”的探讨中,顾东桥认为功夫应有个先后顺序的,他举了几个例子:先知食物然后吃、先知热水然后喝、先知衣服然后穿、先知道路然后走。先生借用他的例子,指出他这些例子都是对的,当时这里忽略了一个“心”,即“意”,老老实实去感知求进的心,便是诚意。有了这个诚意,才能感知食物、吃食物、品食物……意是行的开端。而这恰恰印证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先生认为,知与行的功夫是不可分离的。针对顾东桥关于“一味寻求自己的心,从而遗弃万物之理,就一定有蒙昧而不通之外”的说法,他一语戳中,一味地抛弃万物之理,这本来就是失去本心的。而万物之理不在心外,而在内心。心即是理,心的本体是性,性也是理。心只有一个,所谓的“仁”、“义”、理,都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心的定义。这些也是要向内心寻求的,这也是孔子知行合一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