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嘉轩笔谈散文

那些会专门花时间玩手机的人,往往拥有了高效的人生

2019-08-09  本文已影响4人  嘉轩笔谈

从升到大三以来,我感觉自己的成长速度仿佛放慢了一般,学习、管理、社交、策划......各方面能力的增速都很缓慢,我曾经将原因归结于自己已经成长到一定高度,再加上平台局限在大学内,发展空间比较窄,但这些理由连自己都不能信服。

大概是上上星期的周六,我心情特别低落,干脆跟舍友一起打王者荣耀,结果一口气从下午五点打到了第二天凌晨四点,第二天中午起来又打到下午五点,硬生生涨了二十多颗星上了一个大段位。打完后吃晚饭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接下来做的事情也能这么不要命似地投入,成长速度会不会再快一点呢?刚好那段时间我在学校负责的工作任务量不大,于是就尝试了一下。

最开始尝试的是论文,我一直打算写一篇关于海子的论文,相关的文献看了不少,却一直没动笔。周一早上我下定决心,这周要抛下其他一切事情把论文写出来。每天早上七点起床洗漱吃饭,然后抱着一本厚厚的一千多页的《海子诗全集》和几百页的《现代汉语修辞学》去上课。从八点上到将近十二点,课上翻诗集找素材,课下温习修辞学。中午吃完饭后去教学楼附近的办公室查看相关的电子文献。下午上课亦然,下课后去吃晚饭,然后去办公室开始动笔写论文,晚上十二点左右回寝室锻炼洗漱睡觉。基本上可以说除了开了两次会有时分神听了听重要的专业课,其他时间都在想论文写论文。

印象最深刻的是周四那天,我晚上八点到办公室开始写论文,那天对海子的感情格外强烈,甚至还写了一首诗。不想错过那种写作状态,我下定决心要把论文写完,整个过程精神恍惚,自己好像融进了海子的麦田里做了一个深深的梦。等到论文写完后抬头一看,已经是第二天的七点了,我把论文发给老师,起身去洗了把脸然后去教室上课。就这样,写完了一篇上万字的老师眼里比较成熟的论文,不算前期整理文献和知识,具体写作只花了四天整。

后来我又做了很多方面的探索,每天晚上花所有时间去写稿子,用一整天的时间去和不同公众号的朋友讨论合作。我开始渐渐喜欢上这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的感受,这样的过程也许很枯燥,但是它却可以让我更快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感觉有点像吃水果,把不同水果混合做成水果沙拉的确很好吃,但如果你是更想品尝出不同水果各自的味道,那么一个苹果一个梨的吃下去才是正道。

回想我自己的大学生活,从进大学起就在忙各种不同的事,大一大二还好,到了大三的瓶颈期,成长速度明显放缓了下来,工作、写作、学习,我想做的事情太多了,还幻想不同的事情能在一起完成。每天从早到晚,上课、开会、写作、更新笔谈、读书、统筹工作、准备考研、参加聚会,有时候一天能做将近十件不同的事,这样一天下来虽然看起来非常努力,可很多时间都花费在状态的转换上,或者说其实很多事都未能以最佳状态去做,这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挥霍。

我们常倡导的“碎片化学习”其实也有这样的问题,随着移动端阅读和短视频的逐渐成熟,人们习惯于在工作间隙去观看视频阅读书籍,从表象来看,这是一个社会重视知识的体现,可冷静下来我们不难发现,一切并非看起来那样美好。短视频本是满足人们休闲所需的,可因为移动端的遍及和内容生产的膨胀,人们习惯于随时随地接受大量信息,即使是在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仍然难以自制沉迷刷视频之中。

还有碎片化阅读,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文章,正常人从翻开书本到沉浸其中真正开始阅读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碎片的时间根本不够,为此,人们更倾向于阅读自媒体或网络小说中一些比较能满足阅读快感的内容,而这些内容虽然同样会消耗人的时间和精力,其内容却很少让人获得深层次的启迪或共鸣,反而会让人沉浸其中,很难在碎片时间结束后恢复本来工作的状态。最可怕的是,因为冠上了阅读的名头,我们不但不会虚度时光,还以之为荣。我们根本不是在利用碎片的时间,而是把原本完整的时间碎片化了。

其实,“碎片化”的生活也非常辛苦,刷视频的时候还想着学习,打游戏还得顾着平常的工作,这些终究是有点自讨苦吃了。与其活得那么不自在,倒不如打游戏的时候玩个天昏地暗,读书的时候把一切杂事都抛下要有趣一些。那些把时间规划到几点几分的人的确很厉害,我也毫不怀疑他能把事情做完,但他的大脑是否如预想那般高效,他是否能比每天花几个小时在同一件事上的人更出色,这里我就要打一个问号了。但我能肯定的是,在我的生活不再那么“碎片化”以后,我每天过得安心多了。

能够让心安定下来,对我而言已经很满足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