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人物

曹操的创业史——读《卑鄙的圣人曹操》有感

2020-06-19  本文已影响0人  9424bebeda6f

卑鄙的圣人:曹操》作者:王晓磊,2011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人物小说

初识本书时,并没有阅读兴趣,特别是矛盾的书名和并不讨喜的京剧脸谱书封,给人一种抵触而又阴冷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从小玩三国题材的游戏,所以对三国历史的兴趣较浓,一般在民间流传较多的是《三国演义》的版本,其中又以刘备的蜀汉为正统来讲述历史,而对曹操的认知还停留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篡汉奸臣"、"残暴卑鄙"的形象,12月底在4S店保养车等候时候在书架上发现了该书,于是便随意看了几篇,这一看却愈发停不下来了,为便于携带随身阅读,之后在阅读器上购买了该书的电子版,在这两个月里几乎替代了手机作为我主要的阅读物。

故事背景

本书是以现代小说文体运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描写了东汉末年外戚干政、宦官弄权、外族侵扰的汉王朝开始衰退,而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招兵买马日益壮大,身逢乱世的枭雄曹操从独具天赋12岁的官宦子弟,通过家族势力屡入仕途,再到天下大乱举兵而起,其中讨董卓、迎天子、平张绣、伐吕布、逐袁术、败袁绍、灭乌桓、战孙权运筹帷幄,驰骋疆场尽显其军事才能。而《观沧海》、《薤露行》、《短歌行》等诗词佳作更显其文采斐然。最后以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广聚人才实现拜相封王,为之后曹丕称帝奠定了坚实政治的基础。

主人翁曹操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曹腾是宦官,父亲曹嵩也是位列高官,文中提及其父曹嵩原本姓夏侯是曹腾的养子,夏侯氏和曹氏是沛县两大家族。可以看出曹操的出生还是具有地方豪强的影子;从小在帝都长大衣食无忧,接受儒家正统思想教育,起初同情清流党锢人士,接触不少上层阶级的人物和子弟,有心系黎民,报效国家之志,靠自己聪慧的天赋读书活用,注重实践和总结。初登仕途显有政绩,由于宦官弄权朝纲动荡,其心灰意冷以至于赋闲在家。经过2次辞官后再入仕途却遭遇董卓之乱,人人自危,一路被追杀,犹如惊弓之鸟这段经历为曹操形成了多疑猜忌的性格。随后在地方豪族丁氏、夏侯氏的帮助下招兵买马揭竿而起,讨伐董卓失败多次死里逃生、转危为安后,虚情假意依附袁绍,广纳人才,攻城略地打下根基,睚眦必报诛戮名仕,尽失人心部下叛变,悔过自心树立名声。身在军旅却手不释卷,从善如流,挟天子以讨不臣,休耕制以蓄军资。在中年时期迎来了事业的巅峰,但步入老年之后却刚愎自用、听信谗言、利令智昏,朝令夕改随心而为特别是在立嗣、用人、及为政方面出现较多的失误,也导致派系林立、子嗣相残、忠良被杀,激化了上层阶级矛盾、为士族门阀崛起埋下的伏笔。

文学表达

对环境的描写主要在每章节开篇以气候、季节、风景为主,篇幅较少,主要为烘托章节剧情需要,起画龙点睛作用。

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全方位描写使我对书中的历史人物形象有了新的认识。例如"此人身高约有七尺五寸,不著皮弁,却戴一顶乐人装束的建华冠,冠高七寸,铁柱铁梁……"对刘备的外貌描写细致入微从上到下由冠戴的尺寸、材质到内杉的花纹走线,再到饰物独特无不突显其别具一格的衣着风格,对仪表的重视。刘皇叔这打扮就好比似现在一群西装革履的人物中间耸立着一个摇滚嘻哈打扮的歌手。文中荀彧对其评价颇为准确"脱于礼法又不近世俗"。从民间和演艺的形象中刘备给我的感觉一直是气宇轩昂,具有帝王之相。可在书中确实一个衣着异类,反复无常之人。这恰好也紧扣了本书所表达的思想:从正反两方面入去看待历史人物。又如对王儁的外貌描写最夸张"这男儿面如冠玉,齿白唇红,眉若弯月,耳似元宝,目含秋水,顾盼神飞,胜过子都,不让宋玉,比画画失色,比玉玉黯然,真真比画中西施,屏上嫦娥还秀美三分"完全是以女人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男子的容貌。可见从古至今"俊美"的男子的标准都是类似的。

政治:东汉末年沿用了秦汉以来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行政制度是郡县制,官员制度是"三公九卿"制,官员选拔制度是"察举制"社会阶层主要分为"士、农、工、商",实行"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孝经》为读书人必修的基础经典,再以四书五经进一步深研,其中以郑玄、荀爽等经学家被尊崇,普通老百姓也是以"仁、孝、忠、义、勇"作为道德的标准。推崇的道德楷模都是具有忠孝品德的人,如果想要入仕就必须要被举孝廉。可见两汉期间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

按照易中天教授对东汉末年的政治势力划分来看,可以将董卓入京前分为:外戚、宦官、士族这三股势力作为当时的政治支柱,控制了当时国家的权力和资源,三股势力外戚代表的是以皇后或宠妃族人为核心以及其依附者的政治团体,在当时为限制地方封王的权利,皇帝的同姓亲属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外戚成为是皇帝掌控国家最优的人选,至少也算是亲戚,因此大多赋予兵权,代表人物如窦武、何进都是官拜大将军,这算是任人唯亲最直接的表现,无论庸杰、善恶家族中一人升天万人享福,进一步造成了社会分配不均,矛盾激化。宦官势力在当时的崛起也是有很深的历史原因,简单的来说是因为皇帝的候选人大多由宦官参与抚养长大,登基自然成为亲近"家人"和"近臣",而皇帝也想由宦官来完成自己私人利益的目的,而宦官干政后尝到甜头获得财物和田产,一部分人通过收买宦官进言谋得高位排除异己,逐渐形成了地方到中央的一连串利益链,其势力进一步渗透到国家管理各领域,而皇帝的命令如要跨速度执行,如果通过国家的行政程序既繁琐还受限,但通过宦官集团就可以畅通无阻,因此宦官取得较多的是人事选官的权利,实际控制了皇帝,助长了投机钻营之风,造成了国家法制的混乱和社会的不公,败坏了社会风气,加速了汉王朝的灭亡,代表人物王甫、张让官居中常侍。士族的起源和发展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分封制,诸侯国君通过少数人管理多数人,这少数人以经学典籍为理论依据,以读书、知礼、崇德为行为准则,他们的后代继承了其社会地位和资源而且不用从事社会生产劳动,还能接受教育继续管理其他人,这样一来士族就很快成为以家族为单位的政治势力,在汉朝推行儒学又促进了其发展,这部分人通过世袭相传便获得了名声、等级、功绩,易中天教授称为:"门望、门第、阀阅"。按我的理解就是按照这个时代的需求而生的一群人,也只有他们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士族群体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种进步,从担任着中央到地方的主要行政官职,主要涉及文化类领域,掌握着国家舆论但其封建思想的局限性和软弱天真的色彩,其根本目的也只是维护自身群体的利益,忽略了老百姓的价值和其他阶层的利益。

三方势力你争我夺都想成为当时国家唯一掌权者结果三败俱伤。董卓入京以后,由于外戚与宦官两败俱伤,纷纷走下政治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董卓为首的军阀势力,而士族阶级虽然群体庞大,但是没有统一组织和军力的保障,一直处于下风。任军阀势力而为之,这个时期国家的实际控制权已转移到军阀手中。

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重农抑商的思想较为严重,主要是为了统治阶级收取赋税及养兵提供支撑,但是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成为了稀缺资源,老百姓的负担加重,变卖土地成为佃户,土地资源向地主豪强集中,加快了阶级的分化和地方豪强的崛起。

社会:由于董仲舒将儒学和当时的社会需要进行结合并吸取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形成了当时社会的主流哲学思想,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其思想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出,汉武帝时期便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措。当时的社会地位是男尊女卑,一夫多妻制分正室和侧室,重长幼尊卑。如帝王想在立储君问题上想废长立幼,那么群臣就会反对,而老百姓也会议论,对统治和社会稳定都不利。可见在当时虽然礼崩乐坏,战乱纷纷,但是封建礼教思想还是约束着民众。就算新生事物是多么的美好,然而大多数人的思想没有改变,想要推动改革是举步艰难的,甚至会出现国破家亡的后果。可见两汉时期对思想的教化也奠定了社会稳定,国家强盛的基础。

在文化方面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导致典籍散乱,文化事业遭到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也有相当多的地区霸主像曹操、孙权、刘表、袁绍、诸葛亮等重视文化事业,在其治地文学、教育、科技都得到了发展。曹操更是文武并重,这也是魏国成为三国最强的重要因素,魏晋时期也出现了大批的儒生才子,如"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文章大多以"骈俪化"风格为主,我最为推崇的不是这些舞文弄墨的白面书生,而是敢于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思考创新的英才,其中仲长统的人本主义思想最让我惊艳,他在其著作《昌言》中总结了历史和社会经验,否定了神学,认为治国应该以实际探究后为基础,不应求天问神。在当时这样的思想堪称异类中的异类,这和春秋时期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季梁的核心思想是相同的,已经有了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其实在本书中多描写曹操与仲长统的交流,暗示了曹操也是很推崇仲长统的治国理念,曹操是个实干家也是仲长统的知音,恰好能弥补仲长统理念在实践中不足,但碍于时代的局限和发展趋势,社会资源和生产资料向士族豪强集中,曹操为了维护统治基础不得不为了维护统治与士族豪强妥协,这种理念当然无法得到实施。

医学科技方面有两位历史著名的医学家都出现在这个时代南阳张仲景和沛县华佗,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和著作《伤寒杂病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特别是为中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沿用至今的中医学基础课程。华佗的故事主要以文学形象和民间故事的方式流传至今,其著作《青囊书》早已失传,但其故事至今被人们称颂。两位名震古今的医学家虽成于乱世,也失与乱世,在当时由于战乱不断,瘟疫盛行,为其医学实践提供了大量的病例,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也因为曹操南下荆州使得当时在曹营为官的华佗与张仲景两大医学家有了见面交流的机会,也为推动了当时中医的发展,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认知狭隘,也导致了医学仅停留社会少数人以兴趣为基础的自由研究阶段,并没有以国家层面的进行系统推动和发展。从张仲景的历史贡献来看,我认为其作为医者上怀天下之心,下解百姓之苦的志向才是最宝贵也是最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思想准则。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也有佳句表达其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古代文人所推崇的价值观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曹操起初也是心系天下苍生,特别是在其诗歌中有体现如《短歌行》和《薤露行》最突出,可曹操在关于医学的认知上只停留在"巫医百工"阶段,没有重视医学的发展和医学人才的培养,诛杀华佗,驱逐张机,由于晚年亲身经历了病痛丧子无良医也有悔过之意,从善待李当之等人可以看出。官渡之战时曹操与袁绍两军对峙,袁军建高橹用特制强弓硬弩日夜不间断的射击曹营士兵,曹军死伤惨重,人心惶惶,无人敢出帐或立于营中。曹操正苦于无良策破敌,一次偶然拍案将竹简弹出帐外,便灵光一现,设计制造出了大型投石机名曰"霹雳车"破了袁军的箭弩阵。其他有冶炼技术、天文历法、测量数学和马钧改良的纺织机和龙骨灌水车。从这些科学成果来看,封建统治阶级最为重视的还是军事、政治,这和生产力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军事发展:三国时期的军事水平发展很快,无论是军事理论和武器装备都比之前有很大的进步。其中以曹操对军事发展的贡献最为突出,其军事思想来源三韬六略和孙氏兵法,不光对其进行校注,还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书中我认为最精彩的战役有两场,其中一场当属曹操灭乌桓的白狼山之战,力排众议亲率3万骑兵长途跋涉,出其不意突袭了乌桓蹋顿大本营,歼灭10万人众。另外一场是官渡之战中的乌巢奇袭战,袁曹两军对峙数月僵持不下,此时士气低迷,就曹操和将佐官员都有撤军之意,但在这个时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刻,通过远在许都的荀彧提醒和贾诩的肯定,曹操冷静分析掌握了取胜的关键点。曹操作为最高统帅,每次战役必定亲临现场,不畏险境与士兵同甘共苦,书中不止一次写到关于在全军遭遇瘟疫或偷袭等为难之时让所有士兵都可以看见他,认为主帅和他们在一起所谓将帅齐心。曹操一生大多数的战役都是亲自上阵指挥,而且胜多败少,这源于他对兵法的理解和践行,治军严格、以身作则。郭嘉有"十胜论"分析曹袁之优劣尤为独到。两场战役都是出其不意、先发制人、以少胜多。其实就是信息致胜的原则,因为主帅能纳别人的建议,分析信息的价值;其次是作为主帅虽没有事必躬亲,但也对全军上下、敌我双方和战事进展了解全面,才能作出最优的决策;最后就是代价的计算,优势资源投入,风险的管理,临场指挥。

总结:曹操的一生主要成就是在军事上其理论和实践并重成就了许多经典的战役。政治上不从实际出发,个人的意志过多的强加于治国理政方面。文化方面个人文采出众诗歌豪气冲天,被世人称道。性格方面有仁义、高尚、正直、柔情的一面也有卑鄙、奸诈、狠毒、懦弱的一面,这恰好是一个普通人的性格。

通过该书我认为曹操的成功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其身在了一个乱世,而他身上具备一个乱世英雄的条件:英雄之志随时局变化而变,且不放弃,凡是有利于实现其目标的都可以加以利用。易中天教授常称之为"曹老板"用现代的话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创业者,普通而平凡的创业者就像现在各企业的老板一样,其实他们都是现代版的曹操,历史永远都不会随个人的意志转移,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