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树人亲子教育婚姻育儿

孩子成了电视迷,错在电视吗?

2017-06-12  本文已影响24人  因儿

突然想到这一周放学后,两只小猴子都没有要求开电视,我暗暗窃喜。为什么呢?

以往我们基本是17:30到家,我忙着煮饭,而他们俩就会看会电视,直到18点我要提醒他们好多遍关掉电视一起吃晚饭(天啊,真心觉得这又是一场拉锯战)

看过不少报道,几乎都在提醒小孩看电视弊大于利,不止容易伤害视力而且会越看越“笨”(因为看电视的过程都是被动吸收,不会主动思考)

经过亲身证实,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有一朋友说起他的邻居,因为家务事多顾不上小孩,为了让他安静些,这对父母就无节制止地给他放动画片看,小孩真如他们所愿,坐得端端正正,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电视,表面看真够“安静听话”的。可是直到小孩要上幼儿园了,问题才真正来了:在检查视力时,医生发现孩子有近视倾向,而且他好像不会与人沟通表达,常常做一些奇怪的动作(比如手足乱舞等等,可能是模仿电视里的某个角色)。

看看,我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吧。所以,我之前每次开电视都“斤斤计较”,一过半小时就催促他们关掉休息,可后来他们也学会了“讨价还价”,总是说:“就看完这集,看完这集。”终于有好几次我差点怒吼:你们都看电视入魔了,我把它砸烂算了!(孩子反驳我:你砸了我看电脑去!)

现在想想,电视如果能表达,它估计要喊冤了:看吧,关我屁事!他就算不迷恋我,还会迷恋上其它呀。

直到现在电视仍完好如初地摆在那里,那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两只猴子“疏远”了它?

1、放学后让孩子“有事可做”

这一周开始,在放学的路上,我就引导他们找话题:回家先干些什么,比如姐姐恩琪负责浇花,收叠衣服;弟弟桐桐负责帮妈妈择菜(打鸡蛋,炒菜时负责加盐等等)

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忙起来,只要半个小时一过就到了晚饭时间,还有什么比美美享受一顿晚餐更重要的?

而在晚饭后,恩琪就乖乖进了书房写作业,我就陪桐桐玩一会游戏,依然是各忙各的,电视自然就成了摆设而已。(在这里想强调:其实孩子很多时候是因为孤独、无聊才会想起看电视)

2、帮孩子发现生活的有趣

我常常在清理屋子时故意留一些好玩的东西,比如卡通纸盒,比如有创意的瓶子还有可爱的小衣服等等。

每当看到他们有点无聊了,我就会拿出这些“宝贝”让他们尽情发挥创意。

就像昨晚,桐桐把卡通纸盒打开了一边,然后找来小电筒往里面照射,他惊喜地叫:妈妈,这个好像看电影的感觉!

我鼓励他再做得“逼真”些,比如在后面开点小缝,绑上几个小玩具轻轻地晃动,就像真的有好戏上演。他玩了好久,意犹未尽.....

也许在别人眼里,这些就是浪费时间的玩乐。但我却坚定的认为,生活有趣比什么都重要,而但凡能激发孩子思考,激发创造力的都是好游戏,更关键是孩子也乐此不疲,渐渐爱上发明创造,从而渐渐忘了电视种种的“好”。

其实人都是喜新厌旧的,想要他忘掉某些东西,除了等待,还可以拿更新鲜有趣的东西充斥他的大脑,转移他的兴趣爱好(特别自制力尚弱的孩子更要如此)。

3、适当地示弱,委以“重任”

朋友小兰每每聊起儿子小东,都会自夸:培养了个“小暖男”。

原因:自从小兰说上班回家腰酸背疼后,小东就自告奋勇要帮妈妈踩背按摩,日复一日,小东都快练出一身“绝活”了。

小兰逢人就说:“哈哈,我儿子很会心疼人,是个知冷热的小暖男。”

要知道,这话从“平日要管好几百人”的女强人嘴里冒出来可不容易呢,因为她常常就只会刀子嘴,而今日却学会了欣赏身边人。

我曾经一度以“心里有底气,嘴上显温柔”为座右铭,告诫自己注意言行举止,特别是在孩们的面前。

我想:当我们适时的偷懒,适时的示弱,会不会也是给身边人一个成长的机会?很可能也是一份美好的成全。也许我们就需要把这份温柔、示弱的功力修炼到刚刚好,当所有的用心也是出于本心,那么我们说的孩子怎么会不爱听?到那时,电视又算得了什么,我们随口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就能把孩子吸引来了。

4、夸奖他的进步

可能是出于敏感的特性,我习惯每天去捕捉孩子的变化与进步。

比如有一天3岁多的桐桐要求自己洗头洗澡,我同意了并选择站一旁看着。惊叹于他动作的熟练,这哪像是第一次尝试?忍不住夸奖了他,后来第二晚、第三晚......他变得越来越自如,他也知道洗头之前要给耳朵塞棉花防进水,由上而上先抹泡泡,最后再冲洗。

从此我更放心让他自己选择,比如穿哪套衣服,配哪双鞋,是在家吃早饭还是去学校再吃......

当然,在这个过程里,最难的是我要作出改变,比如忍住口,收住手。庆幸,我能渐渐放宽心,发现他的优点越来越多,我也适时适当地给予了夸奖。

终于有一天他盯着漆黑的电视屏幕说:妈妈,看多了电视会入魔,我会听你的话。我笑了,抱一抱他。

原来古人提倡的“无为而治”是这个理: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权,你越少控制,他对你就越重视。

当我们意气用事地砸电视、电脑和手机时,其实对“帮助孩子改掉不好的习惯”没有一丝帮助,因为错不在物质,而是“孤独形成的心瘾”。消除这些心瘾才是对孩子真正的治疗与拯救,而这份重任首先就落在每位父母身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