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降伏其心》(一)心得 23
是与非
真正学佛的人,就是一个是非不分、好歹不分的人。学佛的人什么也不分别,只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就是内心的动机。即使你讲话讲得对,只要动机不纯,也是错的。反之,即使你讲话讲得错了,但动机对,站在学佛的角度看,也是对的。
真正发心学佛,就会身体力行。就如同一个学习主动的学生一样,根本不需要老师督促。如果不愿意学习,就是老师守在身边也没有用。所以佛说一个人发菩提心,自然会“体解大道”——身体力行。
如果学佛的人把是非分得太清,即便他是在传播真理,维护真理,他的心态也是不健康的。社会上有许多人巧舌如簧,特别善辩。说是维护真理,实际上是争强好胜,表现自己。即便他说的是“正知正见”,出发点已经错了。大学生怎么会和小学生辩论呢?只有小学生会和大学生辩论。小学生一开口,大学生便知他是小学生。小学生一开口,就会说大学生不对。
是与非,光说是,不说非,也是执着;光说是,是也变成非;光说这个是,无非是为了体现那个非。古人讲:“是非止于智者。”是非传到智者的耳朵里就消失了,不会再蔓延。
即使做不到“是非不分,好歹不分”,也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同时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
是与非永远并存。以一个超越者的心态去看待事物,所出现、所存在的,都应该出现、应该存在。宇宙对任何事物都不会说应该不应该出现、应该不应该存在。而我们人则会根据自己的感觉、需求和喜好去分别。比如当你不会使用一样东西时,你会说它无用;当你会使用时,又说它有用。
世上的万事万物,甚至看不见的,都有用。当我们从正面无法认识时,只能从反面去认识。为什么世间上会有“报应”?因为一个人只有受报了才会悔恨,才会反省。就如同一个人被打倒后,爬起来还不服气,只有连续被打到几次,才会服气一样。
学佛的人遇事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在别人身上挑毛病。如果我们的智慧高,德性深,即便别人有不同的思想、心态,来到我面前,也会被我们融化,变成我们的“化身”。上等人抓心,中等人抓人,下等人抓事,末等人抓物。
你内心树立了一个“佛”的形象,必然会有一个“魔”存在。如果你内心没有“佛”,也就没有“魔”。所谓“成佛”,就是放下自己的分别与执着。
感悟:
学佛即要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上——不分别是非、好坏、善恶,要时刻看住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拥有一颗包容万物之心。身体力行地放下分别与执着,时时内省、保持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