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8

2020-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拾19玖

在孩子琴声中,我开始今天的日更,可能只有这个时候没打扰、够安静。

一天带着孩子复习期中考试,下午上课,还答应他上课后去“日食公园”(一起看过日食的那个公园)。晚上7点多回家,回家继续辅导,孩子关于“多少”的数学应用题分不清,又给他罗列了所有关于“多少”的问题,整理了规则,出了7、8道例题,感觉把这个问题说透了,他说他懂了,也能做出来了,我将信将疑,让他继续弹琴。

我始终觉得孩子教育上,无论是成绩,还是人品,都是家长的问题。

比如理解“多少”这个问题,为何做了几十道题仍不理解?孩子的错吗?不是,孩子并不知道自己不会,因为,他也有自己做题总结出的规则,可这个规则,并不是理解题,而是找规律:我做了十道“比多少”的题都是减法,遇到这样的题用减法就对了。

有人会说,怎么能这样理解题,肯定不对呀。可孩子不知道这些,他更不知道自己用了归纳法。这时,家长洞察力很重要,要猜想、要怀疑、要试探,“孩子真的已经理解题目了吗?我是不是可以变换一下,考考他?”

你说是孩子够笨吗?不是,孩子太会察言观色、太会总结归纳了,以至于他总爱用些小聪明走捷径,跳出逻辑思考的步骤。

除了对吃和玩尽心尽力外,孩子对训练、做题这些事,最底层的原则是用最少的精力、最少的脑力、最直接的办法完成。孩子察言观色的能力就用在此处。而我,总在他精心谋划出的“偷懒”小路上,从天而降一块大石,挡住他的去路。

他做题,眼睛不是盯着题目,而是盯着我的面部表情,一边缓慢地回答问题,一边观察我面部的变化,和眼神深思程度,一旦有风吹草动,面部肌肉收紧,眼神聚焦,立马转变答案:“妈妈,这道题...用...加......,用减法,妈妈,用减法......”

“孩子,你自己想吧,妈妈没看题,不知道用什么,做完了,妈妈再看吧......”

“......”

一旦有人替他做过某件本该他自己做的事,以后,遇到同样的事,他就不再自己动手。这天,我带他复习口风琴练习曲,他拿来口风琴摆在我面前,然后离我两米远。

我说:“拿出来吧。”

“我不会拿,妈妈。”他给我投过一个期盼的眼神。

“妈妈也不会,从来没打开过,你教我打开吧。”

他听我说得好像有些道理,便拿出口风琴,给我演示了口风琴的安装,装好了它。练习完成后,他又说了句:“妈妈,我不会收。”故技重施,我也用同样的方式对付他。

他并不是一定需要别人满足他偷懒的需求,只是在广撒网、寻机会,一旦有人上钩,他就得逞了,于是,他同样找寻到了规律,只要撒网就行了,大不了不同意,也没多大损失,大家都爱他,不会责备他。

我想,这些并不是孩子外界习得的,因为,他的周围没有一人这样能偷懒、这样能走捷径,这是天生,这能责怪孩子吗?不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古老的基因自带的动物性。

家长,就是要寻找出这种动物性,知道孩子的心态、知道孩子的战术,一步步转移、一步步引导、一步步帮孩子克服、克制,这就是父母要做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