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读书,又不知道从哪开始

2024-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徐个个

(本文原发于2019年世界读书日期间,以下内容有删改)

我是个爱看书的人。初识的朋友听说这个爱好,经常有如下反应——

“看书好啊,我也想看书,但就是静不下心来~”

“哎?你平时看什么书?给我推荐几本……”

“唉~我以前也挺喜欢看书,现在不行了,没时间/没心思啊!”

我一般打个哈哈就岔开话题了,没别的,读书这件事,既简单又复杂,但有一点几乎是一定的:

每个爱书的人,对读书都有不同的理解。

借世界读书日的机会,攒出几篇文字,来聊聊我理解的“读书”这件事。计划分四篇文章,以下为第一篇:

想读书,又不知道从哪开始

- 1 -

想知道怎么开始读书,或许首先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在读书?

我的回答就两个字——“喜欢”。

我认为:读书就是一个爱好,有人爱玩游戏,有人爱运动,有人爱看电影……只要是健康的爱好,没有高下优劣之分。我爱看书,也有很多其他爱好。

可惜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人们总是赋予读书很高的地位,认为它可以明事理、涨见闻、拓眼界、提气质等等。

或许你年少时读的某些书,会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但每个人什么时候会遇到哪一本书,并无定数;等到年龄增长,思维渐成定式,你读的每一本书,如果吸收它,它也只是在你的思维主干上添枝加叶,如果不愿接纳,很可能什么都留不下。

开拓眼界?提升素质?不一定的。甚至学习知识也不一定。

书读一大堆,读到最后素质很差的、思维僵化的、相信伪科学的,大把大把。

如果一定要我说读书有什么“用”的话——

每本书都可以为你提供一种可能性,为你打开一扇大门。

愿不愿意走进这扇门,走进去后会遇到什么,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跟读书本身无关。

- 2 -

更何况,据我看来,读书被赋予这么高的地位,并没有促使更多人爱上读书,反倒阻碍大家拿起书本——

很多人不是轻视读书,恰恰是把它看得太重了,对它有太多的期待,当发现读书并不能直接带来什么好处的时候,就转而走向了“读书无用论”。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这是好事,但“读书”往往被看作一种手段,还容易和“学习”“上学”等同起来。古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了现代,我们也或多或少接受过这样的教育:读书是为了考大学/赚大钱/当官/当科学家/为社会做贡献。有没有人曾经告诉你,读书可以只为了自己喜欢?我想可能比较少。

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我们固然都尊重读书,但经历了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之后,我们大多“审美疲劳”,看到书就想睡觉。

到了工作岗位上,读书有时变成一种“政治正确”,变成一个图腾。尤其在“知识付费”时代,读书更容易变成“贩卖焦虑”的工具。

有的公司把读书当成“企业文化”,领导指定某某读物全体学习,上交读书笔记;有人加入各种读书群,要布置读书任务,每天打卡,分享笔记,完不成任务就要发红包等等。

读书变成了一件“功利”的事情,然而,“功利”却是最要不得的态度。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它是叫我们看书不要深入理解吗?当然不是!五柳先生后半句才是重点——“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就是不要功利,不要寻章逐句,不要死抠字眼;而灵犀一点的“会意”,和“欣然忘食”的状态,才道出读书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爱,甚至就是为了爽。

当然,为了提升工作能力,为了研究,为了升学等目的去读书,这无可厚非,在这里,“读书”和“学习”其实是两件事,这一点我还会在后面的文章里具体说明。

总的说来,想要捧起书本,一颗平常心很重要!

- 3 -

调整好心态后,下一步怎么办?很简单,从感兴趣的领域或主题开始。

比方你是个吃货,没问题!《舌尖上的中国》都喜欢吧?去读读总导演陈晓卿写的《至味在人间》,是个不错的选择;再进阶一点可以读汪曾祺的《五味》、梁实秋《雅舍谈吃》、袁枚《随园食单》……这些文人老饕的文章;或者了解了解食物的起源,读一读《舌尖上的历史》;想学做菜,除了看菜谱,也可以看看《厨室探秘》《厨艺的常识》。

不同的领域和主题,没有高低贵贱,你喜欢看哪类书都行。有人问我,我就是喜欢看小说、看漫画、看心灵鸡汤,是不是我应该感到羞耻?不是。

但要掌握一个原则:

每个领域内,都有真正的好书、普通的凡品以及不值一看的垃圾。一开始,你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轻松有趣的读,但一定要找机会接触这个领域里真正的高手写的作品。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挑到“好”书呢?

请看下集:挑好书,不要迷信书单书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