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魏应州退休后,康师傅方便面还能延续“中国面王”传奇吗?
今年1月1日,康师傅创始人之一魏应州正式退休,而他一手打造的市值500亿港元的康师傅帝国,也将交由其儿子魏宏名接管。
魏应州为人十分低调,几乎不参加晚宴,也不接受媒体采访,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聚光灯下的“隐形人”,而他所创造的康师傅品牌却家喻户晓。
康师傅方便面,以60亿包的年销量被称为“中国面王”,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厂商。一年中,但用于包装的塑料薄膜,就可绕地球12圈,康师傅俨然成了方便面的代名词。
那么,魏应州又是怎样缔造“中国面王”传奇的呢?
1958年,魏应州4岁时,父亲魏德和在台湾彰化开办了鼎新小油坊,主营蓖麻油、棕榈油。
从小开始,魏应州兄弟四人加上三个姐姐,就在油坊帮忙,一家人把心血都倾注在油坊,但油坊规模却一直发展不起来。
1978年,魏德和去世后,魏应州四兄弟接管了油坊,不是上亿家产,这时的家产与负债基本相抵。
之后,魏应州带着三个弟弟来到大陆创业,先后尝试过“顶好清香油”、“康莱蛋酥卷”等产品,但很快,他们带来的1.5亿台币就全部赔光。就在准备打道回府时,魏氏兄弟又嗅到了新的商机。
当时,魏应行经常在外出差,并食用一种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他渐渐地发现,车厢的乘客对他的方便面十分好奇,在吃方便面时,经常有人围观,甚至询问何处可以买到。
魏氏兄弟敏锐捕捉到市场的巨大需求,从此开始了翻身立业的机会。
当时大陆呈现两极化市场:一极是国内厂家生产的廉价方便面,几毛钱一袋,但质量很差。另一极是国外进口的方便面,质量很好,但是价格昂贵,5-6元钱一碗,普通大陆人根本消费不起。
经过调查,发现市场空隙巨大,于是魏应州当机立断,生产一种物美价廉的方便面。
他们先给准备投产的方便面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康师傅”。为什么叫“康师傅”?因为在北方人眼里,“师傅”这个词显得较为专业,姓氏则是取“健康”的“康”字,突出“健康美味的健康食品专家”形象。
在确定口味方面,没有像统一,把风靡台湾的鲜虾面直接搬进大陆市场,而是根据大陆人的口味,研发出“红烧牛肉面”作为主打产品,把售价定位易接受的1.98元。
1992年,天津顶益国际食品公司正式投入营运。
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一经推出,便立即打向,掀起了抢购狂潮,公司门口还出现批发商排着长队,一麻袋一麻袋抢先订购的现象。
此时,天津工厂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供不应求,魏应州决定先用收来的定金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扩大生产线。同时,扩招员工,工人从300多人猛增到四千多人。
此后,又连续投资在各地设厂,搭建生产线,以超常规的速度完成“直径500公里内,有一个方便面生产基地”的布局,这也把运费控制在了销售价格的5%以内。
快消品就是讲“快”,魏应州花了不到9年时间,在2000年,完成了乡镇网络点的布局,同时还编制了一个动态营销网络。至此,康师傅在竞争激烈的方便面市场异军突起。
在大陆获得成功后,康师傅又以低价策略杀回台湾,抢占了本土市场。
除了注重渠道的搭建,魏应州还把产品创新作为首要课题。
在四川,结合当地人喜好吃辣的口味特点,研发出 “麻辣牛肉”和“油辣子传奇”,销售量节节攀升,品牌知名度在该区域到达100%,几乎可以与其拳头产品 “红烧牛牛肉面”媲美。
2004年,开始在高端市场布局,推出亚洲精选系列,并请来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陈鲁豫作为形象代言人,希望以此打入城市白领市场。
2005年,结合美食八大菜系,推出西南的“酸香世家”,华北的“酱香传奇”,华东的“本帮烧”和“山珍海烩”等。如今康师傅,已经拥有12个已上市的地方系列。
康师傅是典型的家族企业,20多年来,在大哥魏应州的带领下,兄弟四人在公司发挥各自所长,共同经营着企业。
如今,康师傅不仅有方便面,还有矿泉水、果汁饮料、八宝粥、饼干、蛋卷等,可以说触角伸到了食品的各个领域。旗下还拥有如顶益、味全、德克士等多家子公司。
虽然受到高铁时代和外卖的冲击,但康师傅也凭借“德克士”,也打入了快餐领域。而且,康师傅也在走出国门,在瑞士,打造了首家专列面馆。
康师傅除了有红烧牛肉面,还有冰红茶,还有脆皮炸鸡。但康师傅,还会是这个味儿吗?
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