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最后的恋人
文| 亚太日报特约记者 刘莉莉
美国人里克·奥谢说,时至今日,他依然会想起三毛。
每年1月4日,是三毛的忌日。25年前的这一天,这个蜚声海内外的女作家用一条咖啡色丝袜,将自己吊在了浴室吊点滴的挂钩上,将惋惜留给读者,将悲伤留给家人,也将隐痛留给了那个叫里克的男人。
三毛的一生,不乏“罗曼蒂克”。世人感慨她和荷西的爱情故事,唏嘘她和王洛宾的忘年恋,却不知道还有个里克,与三毛相识十余载,并在这段感情即将开花结果之时,获得她自杀的消息,成为了她最后的恋人。
“有时候,我们想起往事,就像是过电影一样,与三毛的相识,就像是一场电影,但我是真实存在的,中国人管这叫‘缘分’,亦或是‘命运’,”他说。
“我不知道她是谁,也不知道她为什么出名”
1990年12月,“西部歌王”王洛宾接到了一封信,寄信人是台湾女作家三毛。
三毛与“西部歌王”王洛宾之间有着30岁的年龄差距。 资料图片。“洛宾,谢谢你记得我……我在11月14日,在香港与英国老友O’Sheal先生订婚。没有发新闻,没有通知任何人,只两个人悄悄出去吃了一顿晚饭。回台禀报父母,如此而已……洛宾,我走了,祝福我未来的日子平静,快乐。谢谢。”
三毛与王洛宾的情感纠葛,是史上一桩悬案。相差30岁的两人,曾有过甜蜜的鸿雁传书,洛宾曾写道:“萧伯纳有一把破旧的雨伞,早已失去了雨伞的作用,但他出门依然带着它,当作拐杖用,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雨伞。”之后,王洛宾减缓给三毛写信的频率,女作家来信责怪:“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后来,这段关系变了味,老歌王到底还是没能理解三毛的孤独、伤感和浪漫,将她介绍给媒体,变成了丰富自己专题片的“素材”,引来了“绝交信”。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愿相信,以为三毛是在气自己,便写信索要这位“O’Sheal”先生的照片。
别说是老歌王,即使是我,一个毫不相干的读者,若不是在三里屯咖啡馆前,亲眼见到这位脖子上挎着旱冰鞋的“O’Sheal”先生,还真会以为他只是女作家杜撰出的情人。
只不过,这位先生名叫里克·奥谢(O’Shea),而不是“O’Sheal”,是个美国人,并非英国人……三毛在信中故意提供错误信息,恐怕不想让王洛宾有迹可循吧。
里克·奥谢曾先后在台湾、香港、上海担任DJ。 资料图片。里克是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年轻时从故乡底特律出发,游历欧洲、加拿大,1979年来到中国,先后在台湾、香港、上海担任DJ(流行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今在北京定居。
1981年,通过一个共同的朋友,在香港做DJ的里克利用一次去台北的机会,结识了三毛。走在台北夜市,空气中弥漫着烤玉米和烤鹌鹑的香味,里克并不知道,这个年长他十来岁的女作家,在华人世界里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三毛的著作都是中文的,而里克并不懂中文。
里克说,起先,他很嫉妒三毛的读者,能够品评她的作品,而他只知道她是个女人,仅此而已。
“我不知道她是谁,也不知道她为什么出名,”他说,“但这反而让我抛开文字的伪装,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三毛……想必,这也是她的愿望。”
“你接受的是我本人”
有人说,作家都是神经病,他们的行为就像是16个月大的婴儿。
与里克相识不久,三毛受到《联合报》的资助,赴南美游历,同行的还有她和里克共同的朋友——一位美国摄影师。
在南美期间,美国摄影师给里克写过几封信,信中说1982年是中国的狗年,而呆在三毛身边,他感觉自己也像一条狗。
他还说,三毛的个性很强,但身体很弱,给自己和别人都增添了很多压力……她聪明、敏感、咄咄逼人,像个严厉的老师,但总也不想下课……他不知道6个月旅行结束后,他和三毛会不会握一下彼此的手,亲一下对方的脸,或相互微笑一下。
从南美回来后,这位摄影师大病一场,休整一段时间后才来香港见里克。他说,三毛建议他留胡子,那感觉就像是,她是想把他改造成她死去的丈夫荷西,后来他感觉自己真的越来越像荷西了,再加上他还学会了西班牙语。
三毛与荷西。 资料图片。若是西班牙人荷西——那个与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共筑爱巢的男人还在世,女作家就依然是幸福的小女人,每天写作、读书、下厨、收集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和朋友去野外露营……
也许,与荷西在一起时,三毛也是敏感、脆弱、孤独的,只不过这种敏感、脆弱、孤独被浓浓的幸福所包围,或者说,生活太过丰富而充实,没时间表露痛苦,而荷西的死,带走了幸福,三毛便“原形毕露”了,就像是海水退潮,露出了礁石。
南美之行后,美国摄影师便疏远了三毛,里克反而与她建立了联系,并将友谊保持了十年。里克与三毛一起喝茶、谈心、散步、逛古董店,两人喜欢结伴在街上闲逛,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里克会在她想起往事痛哭时,伸手抱住她,也会严肃地告诉她,要是不想早死,就得戒烟!
“三毛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我问里克。
“我感觉和她交流很容易。她聪明、敏感、富有想象力、强壮、坚定、和蔼、有爱心、独立、开阔、脚踏实地、谦逊、神秘、才华横溢……总而言之,很特别!”
摄影师肖全镜头下的三毛。 资料图片。而在三毛眼中,里克也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她对里克说:“和你在一起很舒服,很多人都无法给我这种感觉。太多人对我有期待,把我当成著名的作家,当成名人,而你接受的是我本人。我们是以两个真正的人的身份相处的,而不是两个角色。”
“从朋友到爱人,我们逃避了很多年”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
三毛渐渐发现,她越来越离不开里克。1987年,她对里克说:“当我们有段时间没见面,我就会非常想你,这让我很紧张,也让我不舒服。”而里克回答说:“孤独的时候就给我打电话吧,打一个电话,我就会出现在你身边。”
1990年,三毛创作了她一生中唯一一部电影剧本《滚滚红尘》。11月,她来到香港参加电影的首映礼,并给里克打电话,说很想见他。
两人来到皇后码头,乘坐天星小轮。横跨港口,总共不过十分钟,里克却感觉他和三毛已经离开过去,向未来进发。他抚摸她的长发,拥抱、接吻,两人的关系,终于突破了友谊。
里克告诉我,这是他今生今世最后一次见到三毛。而这次诀别,发生在一个正确的时间,一个正确的地点,她来到香港参加电影首映礼,而他刚刚结束一段八年的恋情。
作家三毛资料图片。“我和三毛是十年的朋友,此前根本没有预料到我们的人生会产生交集。从朋友到爱人的过渡突然而富有戏剧性。我们知道这是更深层次交往的开始,而对于这一点,我们逃避了很多年,”他说。
三毛回到台湾后,与里克频繁通电话。两人有说不完的话,计划一起去内地旅行,也谈到了结婚……1991年新年,里克给三毛打电话,想祝她新年快乐,但没人接。第二天,他又打了电话,还是没人接。当时,他并没有很担心,以为她会很快回电话。
1991年1月4日,TVB一则新闻传入里克的耳朵,“今天,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被发现死于台北一家医院,显然是自杀……”
里克惊呆了,崩溃了,随后,陷入痛苦和迷茫……他知道,他和三毛的所有计划和梦想都消失了……
直至今日,三毛的死,都是一个谜题。有人说,她自杀是因为太思念荷西,有人说,是因为害怕患癌症,也有人说,是因为没能获得“金马奖”最佳编剧奖……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询问了里克。
“就在一个月前,她还说过要和你在一起,你觉得她为什么会自杀?”
“我们永远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恐怕,她觉得是时候做这件事了。一个自杀者最后联系的人,应该是她所爱的人,但我没有获得任何信息,”他说。
二十多年过去了,里克按照与三毛的约定,来到了中国内地,定居在北京,但依然不会讲中文。他有时会在书摊上买下一本自己看不懂的中文书,只因上面有三毛的照片。
里克自传《三毛的回声》中一个章节讲述了他与三毛这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里克说,他经常会回忆起和三毛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她是我的灵感,鼓励我用创造的思维去了解这个世界。她了解我的内心,鼓励我相信自己。”
2011年,里克出版了自传,名为《三毛的回声》,其中一个章节讲述了他和女作家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他甚至还创作了一个同名剧本,希望有一天,能被像李安这样的大导演拍成电影。
“我想她可能希望我用某种方式讲述我们的故事,讲述她最后的传奇,写出来,或拍成电影,”里克说,“她想让别人知道,在失去荷西后的若干年,她并未痛苦得难以自拔,她已经恢复了常态。她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