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有感
最近去新公司上班,在入职时,不是传统的跟HR面对面签合同走流程,而是统一放在一个HR系统的APP上。在我正式入职的前两天,就收到了短信,提醒我在报道前先把各种资料提交上去等待审核,等报道的那一天,见过HR后,签合同板块又开放了,直接签过电子合同后,入职手续就办完了,整个过程几分钟搞定,大大节约了人力和时间。
这不由让我想起假期在家看得,央视播放的科技挑战类节目,《机智过人》。那期亮相的是一个军工机器人小i,据介绍,它的技术已经处于协作机器人的领先水平,在接受到工作指令后不到一毫秒的时间内就能做出反应。为了测试小i的水平,行业检测官要求小i跟一个中级钳工PK,在30秒的时间内在鸡蛋上钻五个孔,还要保证蛋壳钻破蛋膜不破,看看谁用时最短。
开始后,安师傅都钻了三个孔了,小i还是在静止不动,我当时想也不过如此嘛。可是很快,它就动了,在安师傅还在钻第四个孔时,小i已经钻完了三个孔,安师傅完成第四个孔时,小i的五个孔都钻完了。之后又对小i进行了灵敏度的测试,它的技能已经接近了高级技工的水平。
我当时就被震撼到了,一个人要至少八年才能达到的中级钳工水平,只要编写一个程序就可以做到。即便夸张到编写这个程序要八年(实际上用时是几个月),但是程序是可复制的,一个八年节省的是无数个人的八年。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看到,机器人能够取代人类的工作,而且是高级的工作,这是真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去做机器不能替代的工作呗,什么工作是机器替代不了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等。
可是对于我们这些一直按照应试教育教导的人来说,大部分人的审美、创造能力已经被扼杀了。而且,这些工作短期内可能确实不会被机器替代,但是长期来看,“最终所有的工作都有可能走向自动化,对此就连艺术家也得小心”,赫拉利在《今日简史》里写道。即便情绪也只是生化程序反应的结果,只要用机器学习的算法,就能分析身体内外各种传感器所传来的生物统计资料,分析人类情绪的影响。
所以,未来到底有哪些新工作会出现谁也说不准,也可能是,我们好不容易学会了一个新技术但是几年后它又消失了,我们不得不再去学其他的技能,我们可能要随时处于学习的阶段。
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保持自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这才是永不过时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