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说教越无效“超限效应”在做怪

2019-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胡楠同学

本周,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家长普遍头疼的问题。

为什么说了一万遍,孩子还是不听。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个心理学上的小概念“超限效应”。

从现象到本质,了解了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我们思路就能更清晰。所谓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关于这个心理学上的效应,还有个传播很广的小故事,可以帮助您记忆和理解它。据传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在一次教堂募捐活动上,被牧师打动,决定一定要捐款,可是牧师啰哩啰嗦的说了很久之后,他不想捐款了,牧师继续絮叨了很久之后,马克·吐温先生不仅拒绝了捐款,还在离开的时候从募捐箱里偷走了2美元。故事的真实性不可考据,但这个小故事却能帮您理解“超限效应”。对一个受了良好教育的成年人来说,过长时间的重复刺激都让人如此逆反,何况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生理上处于一个内分泌剧变的时期,心理上也非常敏感,怎么能不把超限效应体现个十足?

也就是说,无论您有多么的正确,讲道理,反复讲道理注定是事倍功半,甚至引起逆反的无效方法。先停止做无效,甚至起不良作用的行为,然后有机会学习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他们沟通,其实并不难,毕竟,孩子天然愿意和爸爸妈妈有良好和谐的关系。关系不好,很多时候都是“官逼民反”,不懂孩子心理造成的。

其次,跟孩子重复讲道理经常无效还有多种可能。

比如,孩子在6岁前,是潜意识形成的海洋,几乎每个小家伙都是十足的凭感觉来连接这个世界。脑神经学科有个观点,孩子抽象的逻辑思维要在8岁前后才能随着脑神经的发育成熟开始成熟。在此之前,家长要他们接受抽象的大道理,真的是强人所难,让小娃娃压力山大。

      0-6岁的学前儿童,更多的是建立本体感觉,比如蹲下来,拉着手或者抱着他,看着他的眼睛,先接受他的情绪,和他一起找出行为背后的需求,用先跟后带的方法,带他自己找出效果更好的做法。

        什么属于心理范畴要解决的事儿?那就是不论我们觉得多正确,多应该,多么对,还是不能做到,或者做出满意效果的事儿。比如,拖延症,我知道拖延不好,让人压力倍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可是无论我们多知道拖延症的害处,往往也不容易改变,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呢?多少爸爸妈妈也是一边在熬夜明天还要早起的焦虑里,一遍拿着手机不肯放下呢。所以,如果说教有用,讲道理有用,那这个世界估计早就不同了吧?

      那么今天,我们就先通过一个“超限效应”,给自己一个停止说教的理论依据,至于停下了无效行为,然后如何去向我们要去的方向,那就请继续一起学习,一起改变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