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望林亭的倒掉
在我出生之前,我们村叫王庄。后来,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支书,响应国家植树造林的号召,带领村民把村后的荒坡绿化成了漫山绿野。我并未见过其时的盛况,但村里的老人都讲,那时果树林立,郁郁葱葱。上坡的时候,走累了,随便躺在路边草地上,伸手就能摘到梨啊枣的,放在嘴里一咬,脆甜解渴。
—那时候听起来,真的让人神往。—
因为植树造林出了名,县里把我们村名加了个 林字,成了林王村,老支书去世后,又在山坡上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望林亭。以此赞颂那位老支书的功劳,让后人铭记。
虽未能体味漫山果园的乐趣,但这座望林亭,确是组成我童年记忆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故乡的思恋,也常常浮现这段故事。小时候读书,学校每年必是要组织春游,去望林亭悼念支书前辈的,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是那位老支书的孙子,时常被拉出来当作教育大家的影子,彼时小伙伴们都十分羡慕那位同学有一个伟大的爷爷。是的,在小时候的心里,老支书是伟大的,现在亦是。
少年情事不可知,为赋新词说相思。四五年级之后,对男女情事的朦胧,促成了许多抱团的小伙伴群体,每个小团伙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或是同喜欢一个穿漂亮裙子的小女生,或是同爱好一样笛子啊什么的乐器,再或者单纯因为意气相投,便拉帮结派的,同仇敌忾。彼此之间约会,约架最好的地点便是望林亭。没到周六下午放学,你若看见浩浩荡荡的队伍往望林亭出发,便是小伙伴之间约架了,而帮手的,必然是自己的小团伙。或者某个放学的傍晚,两个或几个小伙伴坐在亭子上,清风徐来,聊些少年心事,或是吹牛谈理想。有胆大的便在晚饭之后趁天黑约了喜欢的小姑娘在此会面。
不只因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坡,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少年的我们,觉得自己村是不同的,我们是骄傲的,因为那时城里人都喜欢在炎炎夏日跑来避暑买果。而这些福利,我们都可以免费享用—村里每年瓜果成熟之时,都会给村民按人口分果果的。这也是大伙最开心的时候。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果实,那种快乐和满足是现在许多的人每月领到工资体会不到的。
后来读了初中,去的次数便少了。偶尔听说有人去挖望林亭的台脚石,拿回去修房建屋,我们都痛恨这帮无耻的人,却也无可奈何。有的大人看不过去,在村里骂了街,偷石头的人少了些。
但没有挖不倒的墙角。
时间久了,亭子的台脚被挖的遍体鳞伤,四周都被挖的仅能支撑亭子大小。前些年,外出打工回来,和幼时伙伴特意去看望这座我们共同的怀念的亭子,盗石,加上岁月的风吹雨打,亭子已经摇摇欲坠。但上边竟还能看到幼时刻写的语句:xxx,我喜欢你....或是一片涂鸦,或是xx到此一游。
—对幼时的劣根性表示羞愧—
感叹岁月的同时,我们更感叹人心的凉薄。
再后来出来工作,偶尔回乡,听人说起,亭子倒了,仅成一片根基,我便只是摇头叹息。再后来,小伙伴微信聊天,说坡上要建工业园,地都被征收了,村里大多人都兴高采烈。末了,小伙伴说了一句,坡推平了,望林亭也推平了,根基都没了。
我默然半晌,给伙伴回了几个字,x他妈的傻B。
我只能以此粗鄙的问候形容自己的心情,却不知道自己在骂谁。
骂那些偷脚石的村民吗?还是骂他们的愚昧,可自己也曾刻字让这座给自己带来诸多欢乐的亭子伤痕累累。骂政府的无情无义翻脸忘记吗?还是骂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所有的一切,如今,都与发展让步了。
可我心里,却那么不希望那片山坡发展,那么抗拒它迎接现代文明。
我不知道为什么。
或许我是自私的吧?自私的只想留住过往,留住记忆,留住怀念,留住年少时光年少轻狂。
或许,还有那份属于那时村民的淳朴信仰,属于那时我们的纯真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