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篇|文稿-纪念母亲
❁/纪念母亲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周年了,而父亲更是先于母亲二年而去,每每睹物思人或说话间谈起父亲母亲,总有一股酸酸的伤感涌上心头。
前天是母亲的忌日。按照传统习俗,我和姐妹带着孩子们回老家给父母上坟,本家众位叔伯、兄弟、子侄也聚拢来一同祭奠、缅怀,万千感慨,一时不胜唏嘘!
也许是日有所思的缘故,在三周祭日到来之前的几天,睡梦中就时常梦见老人。梦到他们劳作的情景,梦到他俩相互搀扶着赶集的情景,梦到母亲没有拐杖蹒跚走路的情形……
我是一位唯物者,但在面对思念母亲的感情上,还是“宁可信其有”。于是和姐妹们用最虔诚的心制作了两根纸扎祭品拐杖,随同我们姊们孝敬的纸码一同焚烧。与其说这是迷信习俗,不如说更是一种亲情的寄托,更是一种思念的慰籍。
母亲生于1932年,一生养育了七个儿女,在她的身上处处体现着劳动大众吃苦、勤劳、质朴、善良的品行。母亲不识字,却心灵手巧,从缝缝补补的手工针线活到操持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从来来往往人情世故到里里外外庄户活计都做得井井有条。母亲做事麻利,是个急性子有脾气的人;又行事周全,是个明白人不犯糊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物质极度困乏,缺吃少穿,没油没盐是家常便饭,一个九口人的大家庭全仰仗着母亲的勤苦耐劳和精打细算:口粮算计着吃,孩子们的衣服都是倒替着穿。记忆里,家境虽穷,母亲却能打理的干净整洁、有条不紊、温饱无虞。
母亲是一生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她热爱土地,热爱劳动,身体力行,最关心是庄稼地里的“风调雨顺”,最珍惜是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饭桌上从不浪费每一个饭粒,针线筐从不舍弃每一丝布条。她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儿女这样做。
母亲是一位处在社会最底层最普通最平凡的农民,乐善好施却相伴她一生。她周济别人从不吝慷慨,对自己只求吃饱穿暖、粗茶淡饭。后来上了年纪,渐渐过上了好日子,也始终保持节省不浪费的本色,不愿意享受,惟独时刻为儿女着想,不愿为儿女添负担。每当姐妹们给添件换季衣服或带些吃的时总是嘱咐:过日子要节俭。当第一次领到国家发的60元/月养老金时逢人便说:社会真好!简单无华的话语表达了她们这代人对党对社会的感激。
母亲这辈农民人,饱经沧桑的脸上或镌刻着或镶嵌着共和国农村发展历程——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大食堂、大炼钢铁、农业学大寨……这辈农民人挺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阵痛、经历;经历了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喜悦;叹息过“三提五统”的沉痛;更是分享了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9年农民种粮有补贴,2010年农民也有养老金这些改革红利。
今天纪念母亲,是一份亲情,是一份感恩;也是一份传承,更是一份自省。
农历五月二十日,男沐手焚香伏案恭书。
(文/林付军,冰轩拜读应嘱改誊。)
林校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