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冰山理论
篇目:毕飞宇《小说课》 阅读笔记与感悟
毕飞宇作家在谈到海明威的作品《杀手》时,提到了一个重要理论“冰山理论”。他往往只写了“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呢,都在“水下”。那是海明威提出的理论,毕飞宇作家认为虽然有些玄乎,小说有硬性指标,是做不到“八分之七”的水下冰山的,但必须承认,要特别留心小说中的言外之意。
按照海明威的理论,即所谓的“冰山理论”,按我仅有的小说知识储备去理解的话,类似于小说中的“飞白或留白”艺术手法,但又比留白更夸张,更阔大,需要读者进行脑补的空间更大,“八分之七”嘛,意味着阅读此类作品时,烧脑程度达到一定的级别,一般人如果不认真去揣摩,是领悟不到作品背后丰富的内容与深刻的主题的。
“哪一份是你的?”他(乔治)问阿尔道。
乔治作为餐厅的服务员,本该很容易记住顾客点了什么餐的,不容易搞错,何况,餐厅里总共只有两名顾客,可海明威偏偏这么写,这就是“冰山理论”在起作用了。因为两名顾客的身份特殊,他们是杀手。海明威的写法必须不落俗套,方能显示顾客身份的不同。
看似没有写环境描写,一个字都没有,其实他写了,只不过放到“水下”去了,需要读者的才华把“水下”的八分之七捞起来。
短短的对话蕴含着刀光剑影,认真揣摩,足以让我们魂飞魄散。
这至少说明了两件事:A,乔治没有做笔录;B,乔治没有把握了。他其实是有把握的,只不过,他必须更加谨慎,千万不要出错。
乔治表面上很镇定,自从两个杀手走进店里来,他就一直在和他们周旋,内心是极度恐慌的。但海明威没有用一个字去写乔治的紧张,只用了简短的一句话“哪一份是你的?”,境界全有了。
不去琢磨的话,读者以为这是一句废话。但是,无比简洁的一句话放在文字的意境中,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它就不再是一句废话。反而高级了,这句废话就是“冰山”,有太多的东西沉在这句话的下面了,需要读者把它们打捞上来。
令我想起中学教材中一篇课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里面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刻: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这是纯真善良的诺瑟夫以侄子的身份看到的叔叔。文中的于勒只是金钱的一个符号,没有正面去写于勒在国外混得如何,几乎都是侧面描写。
写于勒叔叔那只满是皱痕的手,又老又穷苦的脸,足以说明于勒在外活得很痛苦,干的都是体力活,并不是传说中的有钱人。至于他在外面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作者没有正面去写,只用简短的一两句细节描写交代于勒目前的惨境,剩下的内容全靠读者去填补了,即等同于海明威所说的“冰山”八分之七的内容。
一个有才华的读者读到此处会怎样思考呢?我想一定会去思考的几个问题:于勒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为何沦落至此?为何从有钱人跌落到如今这穷鬼的处境?
可以说,小说给足了空间给读者,优秀的读者,甚至可以去补写一个关于主人公于勒的传奇故事出来,创作水平高的话,我想也不会比原作逊色。
一部好的作品,需要好的读者,两者才能产生共鸣。否则作者的“冰山”,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水下,无人去触及的话,作者也会感到相当的无趣吧!
所以,毕飞宇在作品中一直强调,作家需要才华,读者也需要才华。深以为然,一部好的作品已呈现“冰山一角”,那是作家才华的见证,而“冰山之下”的内容需打捞上来读个究竟,就依赖于读者的才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