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题该怎么问

2017-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吴闾珵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我们都免不了要问别人问题。但怎样高效的问题是一门技术活。问的问题不好,不止会导致你的沟通效率低下,还会引入不必要的信息,干扰你的思考和决策。无法问出一针见血式的问题,也反映了你对要问的事缺乏深刻的理解。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问问题了?下面的一些建议来自于我个人的经验,也来自于“问题网络”的讨论。这个由几个北大童鞋组织的讨论会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问来互相学习,想了解更多,可以关注公众号“问题网络计划”。

回到该怎么提问。我觉得向别人提问之前,要先考虑到对方。具体来说,你要预估一下你提问的人要回答你问题,需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如果你的问题需要花费别人太多的时间,你最好能将你的问题简化,或者把问题分拆成几个问题;如果你的问题不够具体,你需要加入限定条件,让回答者不至于只是泛泛而谈;如果你的问题问的时候涉及太多的细节,你需要考虑回答者是否已经知道,是否需要知道这些细节,然后尽可能的将你的问题简化成能在一俩局话中说清楚的问题。之所以要这么做,是避免浪费回答问题者的时间,如果一个问题,你自己多想想,多查查资料就能想清楚,那么你出于对他人的尊重,就不要去问别人。那些你自己想需要一下午,而内行人两分钟就能帮你点透的问题,才值得去问,在一个团队内部,多问这样的问题,才能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而如果团队里的成语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自己思考,而只是去问别人,那么这个团队看起来大家都在沟通,但实际上却没有多少有效的信息在流通。

有问题不懂就要问,这固然是没错。但如果你总是问一些简单的,自己仔细想想就能想清楚的问题,那么别人就会不那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这时要做的不是买咖啡去改善关系,而是想想是不是自己问了太多不该问的问题了。该怎么确认自己是否想清楚这个问题是不是该问,你可以在想到问题后不要立刻去问,而是等一个小时再问。在这一个小时内,你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5W1H,可以找几个相似的问题和解答,预估一下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如果一个小时之后,你觉得这个问题还需要问,这时你再去问。这样一来可以让你多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来可以让你更好的评估答案,你只有在相似和相关的问答上获得了经验,才可以批判性的去评估你问题的回答的质量高下。

说过了那些问题不该问,再来说说那些问题该问却常常被忽视。人们常常以为别人已近理解了自己的意思,但实际上和你沟通的人不具备你的背景知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应该问的就是,“你理解我的意思吗?”,更好的问法是“你能复述一遍我之前说的话吗?”经常这样做,能够让听者能够跟上你的节奏,也可以避免自己不得不重复自己之前的论述。

类似的,很多人都忘记了问别人“你知道我这样做这样想的原因是什么吗?”。如果你能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后,去问问别人,“你觉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之后再解释自己的想法,那么你在促成对方先去思考再聆听,从而使听者能够有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对你的理由给出批判性的评点,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而你也许可以从对方的回答中,找出些新鲜的视角,来充实你的思考素材。这类问题,归结起来,是我们以为对方了解我们的想法,所以这类问题的元问题是“你对我说的有什么看法了?”,不要等你说完了自己的长篇大论再去问这样的问题,而要在自己的每一步逻辑链条中时不时的问听者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自己的表述是清晰的,就算你的表述没问题,也不要把自己想说的看的那么该死的重要了。我们要通过问题,来激励别人来挑战你的观点,给你的论证找毛病。

在问问题之前,我们要选择该像谁提问。如果你的问题能帮助到回答问题的人,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个双赢的问题。你通过对你面临的问题分析,找出了这个问题的利益相关方。通过连接多个之前没有关系的组织,从而在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帮助了别人。比如在《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中给出了例子,一幢写字楼的电梯拥堵,该怎么解决。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借用附近百货商场的电梯,之后再从两楼间的天桥走过回写字楼,从而使商场得到了更大的客流,而写字楼中工作的人也不觉得等电梯是件恼人的事了。将电梯的问题转化成了如何让人们愉快的上下楼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就指向了问题的本质。也唯有认清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出到底该向谁提问。

再你的问题中,不应该带有预定的框架。你的问题不应该设定解决方案。二战中,英国空军找统计学家分析飞机那些部位中弹最多,从而决定加固那部分的装甲。如果这个问题被简单的描述为估计下飞机那部分中弹最多,那部分损害最严重,那么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统计学明白了问题的本质是估计在那部分加固装甲,才能通过分析那些没有飞回来的飞机,分析出中弹最少的腹部其实最应该加固。这里要学到的是跨学科的合作确实会带来收益,但只有在你整理出了问题的本质,并且不带任何成见时,跨学科的合作才会更高效。

好的问题,价值要远超过一个固定的答案。问题指向未知,问题也能够召集到资源。好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应该都可以回答。那么,在这篇文章的末尾,我想问读者一个价值千金的问题,欢迎大家留言回答。

目前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吸烟,喝酒对身体健康不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这么做?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如何让科学研究能够指导大家过上健康的生活。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问题,也是一个行为经济学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科普教育是部分答案,税收的价格激励也可以是部分解决方法。但有没有更高效,更持久的方法了?比如喝高糖的饮料有害健康,那你还会喝吗?你会劝你身边的人少喝吗?更好的办法也许不是向那些高糖饮料征收类似香烟那样的惩罚性税收,而是在每一桶饮料上,规定必须写明本品含几勺糖,这些糖需要跑多少公里才能消耗,再加上高糖食品有害健康。这样的问题扩展开,还可以有更广泛的子问题,比如你学习了认知失调理论,(点击查看相关文章)你该如何用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你看了关于心智带宽稀缺会导致低质量决策的文章,该怎么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从这些需要写一本书来回答的问题回到该如何问问题这件事?我觉的问问题前要先想清楚这是谁的问题,这问题值不值得问,因为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实践了才会懂,就像听再多教练的讲解也不会让你学会游泳。而对于别人是否正确了理解了自己,却需要经常去问,用各种方法去问。

最后,我想说的是,你问的问题最好不止是自己的问题,也是和更多人有所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的越广泛,也就越能调动多方的资源。你的问题不一定要有回答,但却一样可以具有信息量,因为你的问题也许让别人知道了自己原来对某一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知道自己无知,也许是提问带给文明的礼物,它让我们每个人谦卑,也让一部分人走出了偶像崇拜的魔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