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怎样的爱
一直有人说,“爱是最好的教育”,但这话是不确切的,在这世上,好心办坏事的例子本来就不少,孩子教育问题上自然也难以幸免。所以,作为一个养育者,不要觉得有爱就够了,还得弄清楚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爱。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原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情感方面而言,父母(及其他主要监护人)起的是一个感情支点的作用。所谓支点,指的是孩子可以以此为依靠,去勇敢地对自己人生进行向外(理解外部世界,学会和外部世界相处)和向内(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真实需求,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探索。
父母的爱既然是一种支点,那它首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要无条件。能够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支持,这是孩子勇气、自信、安全感的源泉。否则,如果孩子感到这种支点是可能消失的,他必然会陷入巨大的焦虑和惶恐。
或许有人会说,“父母对孩子的爱当然是无条件的了”,但事实上,很多父母表现出来并不是这样。
类似这样的言论我们是不陌生的:“你再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做得真好,我们爱你”,这些话都是在把爱变成一种有条件的东西,靠着威胁来完成对孩子的控制。这不是在对人进行教育,这是在训练哈巴狗。
大部分家长可能不会把话说得这么露骨,但他们对孩子的态度仍然是反复多变、喜怒无常。当孩子做出一点成绩时,就把孩子夸上天;而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就严厉地责骂。
他们虽然没有明确地说“爱或不爱”,但他们的行为已经分明给了孩子这样的暗示:如果你按照我们的想法表现好一点,我们就会爱你多一点。
当孩子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不是无条件时,他们极易形成以下性格特点:阳奉阴违;过于在乎别人看法;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在“忧虑被弃”方面程度偏高,从而形成痴迷型依恋人格或者恐惧型依恋人格。
那么,可能又有人会问了,“既然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那是否意味着纵容孩子的毛病呢?”
显然不是这样,这就涉及到父母给孩子的爱的第二个重要特点了,那就是应该有边界。
这里的“有边界”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有原则;第二是有范围。
这里的有原则是指,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绝不因为对孩子的爱而混淆是非。孩子犯了错,当然应该批评;孩子表现好,当然应该表扬。只不过,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做到“对事不对人”,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进行奖惩针对的是他的行为,以及,父母对他的爱并没有因为他的这些行为而发生变化,依然是稳定而无条件的。
有范围是指,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在适当的时候就要放手,而不要对他们施加过度控制,更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个人意志的延伸和人生遗憾的补偿。
有些家长总想理解甚至操控孩子的方方面面,但正如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一样,我们也不要指望自己可以完全理解自己的孩子。这里的关键是要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和个性自由。
如果没有注意到爱的范围,那么,结果一般有两种,一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会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冲突;二是孩子的独立意识原本就没那么强,于是始终都很依恋父母,听父母的命令行事,从而无法活出自己的人生。
不管是哪种结果,都不是什么好事。
以上,就是父母应该施与孩子的爱的两个特点:一是无条件,二是有边界。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知者不罪”;又有句俗话,叫做“他们毕竟是为你好”。有了这两句话作支撑,有些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以爱之名行戕害之事。但我想说的是,行为的性质不取决于行为的动机,而无知本身就是一种罪过——尤其是在信息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