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的那些事
晋朝的历史就是司马家,曹家,桓家,诸葛家,几个大家族之间的家族恩怨纠葛。
司马懿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长寿
曹丕短命去世的时候不到40岁,幼主要继位。这时候的顾命大臣是不可缺少。曹丕留下了,曹真,司马懿,成群,曹休,四个顾命大臣。
这四个人分别是曹氏宗亲和魏国的功臣。帝王之术,托孤的技巧就是将政权的根本命脉,军权掌握在皇室宗亲的手里,又要特别能干的功臣来制衡宗亲以免他们的权力太大,而做出篡位的事情。
所以说,顾命大臣的是权力非常大的,因而导致了与新皇帝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所以古往今来的顾命大臣,很少有好的下场。
曹丕的儿子曹睿,在登基以后,虽然是20多岁,但相当的英明神武,能够处理朝堂内各种复杂的人际和权利关系,还有他高超的驭人数。使得曹睿的皇位做得非常的稳固。皇帝的位置坐稳了也开始对顾命大臣动手了,但是就在曹睿准备,对付司马懿的事候,想不到,不到30多岁的曹睿就因病去世。而太子曹芳只有八岁,所以曹睿在无奈之下只好再次向司马懿和宗亲中曹真的儿子曹爽托孤。
曹爽都干了些什么
虽然曹睿,继承了曹丕的托孤策略,可以让功臣和宗室相制衡。但无奈,曹爽实在是太天真,只迷恋于权力的外观,并不真正的懂得权力的实质。
曹爽得罪了所有的人,而又给这些得罪的人留了一丝的活路。使得最后他葬送在自己的手里。
曹爽逼着垂帘听政的太后和皇帝分开,以便独自掌控小皇上;扶植各种自己私人关系好的人,排斥朝堂重臣,并通过一系列的人事调动,让自己的亲弟弟全面掌握了,宫廷禁军。
又极力的排除司马懿在实际政治中的影响,在司马懿的嫡系陕西关中,部队里安插自己的人进去,试图瓦解掉司马懿的军权。
而司马懿,当然也不会坐着等死。于是和曹爽做了个交换。让自己的大儿子司马师掌管,宫廷禁军中的一支。司马懿又假装自己中风病的快要死了,把曹爽给完全蒙住
就这样曹爽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以后,还不自知,觉得自己已经是大权在握,没有任何人敢跟自己叫板,就带着掌管的禁军和亲弟弟,在和皇上一块儿到高平陵祭祖。
司马懿在探清了,曹爽的力量全部在首都洛阳之外后,私下串联所有被曹爽得罪过的人。领着自己却豢养的几千死士,和司马师掌握的部分禁军,迅速控制了皇宫,郭太后半主动配合,半是被挟持。司马懿以太后之名,下诏要废除曹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当时在朝堂之上,有个支持曹爽的人叫桓范,官拜大司农。桓范听说了司马懿的动作后,马上矫诏骗开城门,跑到曹爽在的城南的军营。
桓范给曹爽献计,让曹爽带着皇帝回邺城,以皇上的名义发照,集天下兵马,剿灭司马懿判断。但是曹爽兄弟不肯听,反倒接受了司马懿派来的人的劝说,愿意交出兵权,从此以后老老实实的坐过富家翁。最后桓范只得硬着头皮跟随曹爽兄弟回到洛阳城,之后没多久,曹爽兄弟就被司马懿杀掉,桓范也被诛灭了三族。
诸葛家族为司马家族的事业添砖加瓦
第一块砖诸葛亮成就司马懿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蜀汉,他的亲哥哥诸葛瑾在东吴身居高位,他有个堂兄叫诸葛延,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
司马懿在魏国的时候很多次被贬黜,随即就会有诸葛亮北伐,司马懿便又被启用。这是蚂蚁和诸葛亮的争斗过程中,让司马懿在关中地区培植了自己的军事势力,这是后来司马懿能够成事的关键之一。
第二块砖诸葛恪成就司马师
在司马懿去世之后,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位置,把持朝政,司马师没有太多的战功,人心不稳。而这时,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来攻打曹魏,司马师在苦战之后击败了诸葛恪稳固了自己的地位。没过多久,司马氏也病了,司马昭在继承哥哥的位子。
诸葛家的第三块砖和第四块砖
他的军中的地位还不如哥哥,人心又开始不稳,诸葛家的第三位添瓦的人又来了。魏国的征东大将军,诸葛延发动叛乱,并向东吴求援,司马昭历经苦战,打败了诸葛亮,稳固了自己的位置。司马昭想要篡位,但是篡夺皇位的基础功劳还不够大,于是,力排众议,去攻灭蜀汉。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上率领蜀军最后的精锐,都战死在城外,蜀汉就此灭亡。诸葛家族终于助力司马家族做完了登上皇位的最后一步。
司马昭篡位了却突然病死。之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他的位置,并最终篡夺帝位,开创了西晋。
桓氏家族的复仇
桓范有一个儿子逃脱了法网,隐姓埋名,以低微的身份在东晋政权中谋生。桓范的玄孙桓温做到了位极人臣,差一点就能窜掉司马家的皇位。桓温的儿子,桓玄最终完成了创业工作,虽然很快被人推翻了。但是黄氏家族通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最终还是实现了复仇,亲手将司马家族的事业送到了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