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陌生人云南乡友文学风向标码字成文

《解放儿童》: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2020-07-06  本文已影响0人  落子秋
《解放儿童》不要还没开始就放弃
“遥远的东方
贫穷而勇敢的12岁童工
在枪声中
倒下
自由富裕的西方
12岁男孩因之而觉醒
他的生命从此改变
他的生命从此坚强”

“解放儿童”(FTC)是格拉格在看了伊克巴遭遇后,自发组织的,那时的他十二岁,他和他的小成员们一起筹款让格拉格有去南亚了解情况的资金。在回加拿大后与加拿大外交部交谈过后,成功的修改了法律,把加拿大人在国外参加性交易纳入了法律追究的范围,那时的他十三岁。

以前一直在想给予自己感触最多的书是哪一本?是《云上》?是《曾国藩》?还是《平凡的世界》等这一系列的经典之作,但最令我触动和震撼的在《解放儿童》之后便不会再是其他了。

虽然它不像其他名著那样经典流传,但确实是最触动我心的一本书。触动的地方有很多,有教育差距、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与坚持、有挣扎生活的心酸、有开怀的纯真笑容。

对一个十二岁的少年来说,这一场南亚之旅的冲击真的会像艾朗·拉曼所说的那样“你要么沉下去,要么学会游泳;要么淹死在里面,要么学会驾驭浪头。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少年其实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群体,关于他们的问题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有主动犯罪的、有被侵害的,有心理健康的、教育缺失的、还有自杀现象的。根据最新的世界自杀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于世界第一,是什么造成了这些现象的产生,又有谁可以拯救一下这些孩子们?

但让我可笑的是,居然有人在关注青少年的界限到底是多少岁,而为此产生激烈讨论,不觉得这有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吗?就算考虑年龄,未成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也的确应该引起重视和寻求解决的办法。

《解放儿童》——一个12岁男孩的觉醒与行动。

主要阐述的关于童工的问题,那个时间段离现在并不久远,却也足够让一代人成长,如若保持原状,那一代人过后还会不会有下一代人的降生都是一个问题。

当经历过那样的事情过后,以现在人的角度看,很多人都应该会选择不要下一代,和现在人的观念几乎有了共通之处。

从而引发了我的一个遐想,当贫穷苦难的人们不想要下一代再过着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重复哪些自己厌恶的事情时。

也像在经济压力巨大的今天,连自己的生活都是问题何必给自己增添负担,却又不能给他最好的东西,那以后的人口趋势会不会是贫穷的人只贫穷自己一代,而当贫穷一代消亡殆尽后,会不会从中产或富裕的阶级中分化出新的贫穷阶级来,而下一代的延续终将成为问题。对于下一代是否孕育成了很多青年一代考虑的问题,虽不知最后会如何,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的确是越来越严重。(好吧,这也只是自己瞎想,看看就过了)

现在继续回来说本书吧,最好的便是去看一遍,这样的体悟最直观。

对我来说本书最大的震撼还是来自于教育的差距。如果没有西方的教育方式,那把它放在今天的中国,用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主导,也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格拉格达到的程度。

教育的观念首先就直接不允许他们以十二岁左右的孩子来讨论组织团体,并得到父母的支持。就算在有些家庭里面,注重孩子的兴趣发展,但对孩子的教育成绩也会格外看重,而且在这样的观念里就更不可能让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儿童独自长达一个多月的南亚之旅。

心疼子女是所有父母的天性,也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所作为和成就,而愿意让他们去冒险,却是许多父母心中都不愿意的。

一个孩子的童年,到底该是怎样,是开怀纯真的笑,还是肆无忌惮的玩乐,亦或者是为生存苦苦挣扎,而眼中还带有星辰。

没经历过的许多事情让我很是无法直观的理解,把一个五六岁的儿童买卖进工厂,一进去便是五六年甚至更久,而每天的工作时间竟然在11—16个小时不等。每天的工钱只能让自己吃上一口饭,而父母欠下的原始债券却越滚越大,可能劳尽一生也只能是一个童工奴隶罢了。

1995年的伊克巴事件那时的格拉格还没满十三岁,而九八、九九左右出版的此书,那么年少的他没有用华丽凄苦的词藻去修饰他所遇到的童工及童工家庭的悲惨,只是用直白的言语描述他们的工作和处境,而他们谈话间的笑容与慷慨,牵动了格拉格也牵动了二十年后的我。

不知道是不是还有童工被压迫奴役的存在,但是“解放儿童”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他真的改变许多人的命运,给那些孩子苦苦坚持的希望,带来了一丝曙光,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儿童得到解放。但他们经历过的悲惨和心理阴影造成的扭曲,可能需要许久许久的时间来淡忘和治愈。

关于人权的问题一直都非常难,没有人会认为他能成功,但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只要有人站出来问题总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没有人会认为他们的付出与执着在现在看来是毫无用处和没有丝毫进步的。

而在童工问题上,那些使用童工的人却还认为这是在帮助他们,没有他们给予他们这份工作,也许他们连吃一口饭都成问题,那些生活中的许许多多道理,在这一本书里都得到了很好的阐述。剥削成了他们名正言顺的代名词,他们想要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多的价值回报。

给予那些乞讨者儿童最好的帮助不是把自己身上的所有钱财全给他,因为你不知道在你没有看见的哪一个角落,就有着一个或一群头目,他们会拿走你所给予的所有钱财,从而更加助长这样的乞讨方式和行为的发生。

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国家已经把人都送上太空,送往更远的地方,而那些经费的庞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就不能分出一些使还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过得更好一点,摆脱平穷呢?青少年儿童总有一天会成长为青年,成为新一代的社会主流,而他们坏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才是真正的损失吧。

对于教育的投入,不应该只是在尖端领域,在真正的基础教育方面,才应该是重中之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基础教育的受众是最为广泛的,这一批人也正是以后的社会基层,成长为社会顶尖的人很少很少,不解决他们的问题,又如何能从整体上提升人民素质呢。

大人不代表儿童发言,儿童自己为儿童发言。

而我们在解决某个问题时,通常会忽略被解决对象的诉求和想法。在FTC(解放儿童组织)成立以前,关于解决儿童问题的组织或协会,都没有儿童或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参与。以一个成人的角度并不能很好的考虑到孩子们的所求,通常情况下都变成了强加的义务及思想。

严重说就像现在的家长与孩子的矛盾一样,“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你知道什么什么之类的。”总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完全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想法。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样的两种极端表现。

FTC却是完全打破了这样一个思维惯例,他们以儿童和18岁以下的青年为主,探讨问题和商议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成年的大人只提供法律和财务的帮助,从不以代表的身份组织活动和发表言论。

这样的形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里也让我想起了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与田福军的一次对话,大致意思便是,土地的事情便全权的放手给农民,他们一辈子都在土地上,对如何种地,怎么种地,都明明白白,而上面的专家建议,在有的地方根本行不通。

像书中小主人公格拉格对艾朗-拉曼的评价一样,对于问题都应该去追求问题的本质,去了解问题的本质,而要了解一个东西,最好的方法便是亲身的去经历。艾朗对他说:“最好的老师乃是这个世界。花点时间去看世界。不要只是接受它的表面现象。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

书中对艾朗的描述并不多,或者说就连主人公格拉格的描述也不多,但24岁的艾朗却也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践行者一位长者的教育工作,他的每一次话语都直接简明的指出问题所在,他要求着格拉格用最简洁的话语表达问题,存疑时要直接的提出问题,不能模糊着糊弄过去,在格拉格陷入迷茫不知所措时也时常是他点醒,他知道他的所想、他的担心。12岁的格拉格的南亚之旅,可以说除了现实的冲击外,和艾朗的相处学到和理解到的东西也影响深远。

这是一本深具思考价值的书,也是一本很好的教育书,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书的内容很多,便不一一赘述。

书读完了,但留下的问题并不只是童工那么简单,对于未成年的问题就像文章开头讲的一样,越演越烈,问题越来越多,矛盾也在加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错误的偏差,还是我们的孩子们出了问题,社会的诟病也许不能全然的消除,但总会有所改变吧。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希望悲剧在身边不再重演。

书中简语:

甘地:若要看到改变,我们自己得先改变。

即使是一个人,也可以促成改变。

德兰修女:我们无法在生命中成就大事,我们只能以大爱做做小事。

“即使是穷人也有快乐的时候。”

“而就算贫穷让人沮丧,你也必须永远记得,事情总有解决之道。你必须在自己的生活中思索这个解决之道。”

尊重周围的人,并且试着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想一下。

艾朗:“在寂静的黑夜里,穿过车流抵达印度边界。穿梭在数以千计的静得出奇的人当中。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看见黎明来临时色彩的千变万化。”

即使是在悲惨和毁灭的时刻,人类的精神依旧不屈。

每一项终结不公平的奋斗,在最初看起来似乎都无比艰巨而不可能达成。

玛格丽特-米德: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想法、肯付出的人竟能改变世界。事实上,也只有这样,世界就因而改变了。

把图片放在最后,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