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影视类伯乐收稿专题(非村兼任)简书伯乐推文汇总非村伯乐每日推荐 本周小说故事&影视推文

读《血与蜜之地》

2025-07-24  本文已影响0人  岩中树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远方对我们总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们想去看看远方的风景,远方的生活,虽然金钱和自由常常限制了我们的脚步,好在阅读可以为我们打开世界的另一扇窗。在今天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很多平台了解世界各地的旅行资讯,但旅行文学会站在更高,更深刻的角度,为我们讲述更多。

去年冬天,我听到刘子超的一期专访播客,在其中介绍了他的旅行文学新作《血与蜜之地》。他用四个月从南到北游历了整个巴尔干地区,然后用一年时间写完了这本书。在播客里,他介绍了旅途中遇到的几个故事。坦白来说,之所以想要阅读这本书,是因为他讲到的几个普通人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上个月,我也是在旅行途中,断断续续阅读了这本书。当然我的旅行就是奔波于各个目的地,看风景、逛博物馆,看展。当我晚上回到酒店捧起这本书,我的心就远行到巴尔干。我向往刘子超这样的旅行,更钦佩他的文字,以及他发掘、重述好故事的能力。

一、 全书概述

作家刘子超讲述了他从斯洛文亚的里雅斯特出发,由北向南游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最后到达希腊雅典的旅程。作者以双线叙事展开,一条线是叙述巴尔干地区的历史与现实,宗教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另一条线,则关注当地普通的人声音,他们的命运、痛苦和梦想,以及他们对于历史与现实的看法。 

刘子超的文字功力极深,阅读《血与蜜之地》时常给我一种观看电影的感觉。我的眼前常常浮现一帧帧画面,一位戴着眼镜,神情忧郁的作家,乘坐破旧的长途汽车,从北到南游历于巴尔干的各个地区。在昏暗的酒吧,街边的咖啡馆、亦或古老的街道上,作家与他或她长谈,整个画面始终是暗色的,一个又一个故事缓缓展开。

二. 普通人的故事

最近看到一句话:我们需要用更大的世界来稀释眼前的痛苦。我想这是《血与蜜之地》带给我的一点启发。比起书中讲述的巴尔干的历史和政治事件,我更喜欢读书中普通的人的故事。

1. 黑山的卡琳特娜: 住在黑山的美国披萨店接线员

卡琳特娜是黑山人,而她的工作是给美国纳什维尔的一家连锁披萨店做外卖接线员。那家披萨店的老板是黑山去的移民,雇佣卡琳特娜是因为她的工资极低。因为工作的关系,她记住了纳什维尔每一条街道的名字和地标,她很想去那里看看,但是申请过两次美国签证都失败了。她说:

如果你一直渴望某个东西,不甘心失败,你就会越来越痛苦。以前我确实很想去美国,我不喜欢波德戈里察,不喜欢这里的生活。但是被拒签两次以后,我开始学会喜欢我已经拥有的东西了。

2.塞尔维亚的电商教父:你有好故事吗?

作者在一家夜店里偶遇了这位塞尔维亚的电商传奇人物,他自称为塞尔维亚的Jack Ma. 1977年出生的彼得洛维奇(化名),毕业时塞尔维亚正处于科索沃战争的动荡时期,经济一片萧条,他待在家里在网上建了自己的博客,如今他拥有巴尔干地区最成功的数字营销学校。作者问到他的成功秘诀,他说: 

顶级品牌都有一个好故事,而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那么,你呢?我的朋友 ,你有没有一个打动人心的好故事?如果还没有,那你就得动动脑筋啦!如果有,那你就应该用当下最流行的方式去讲述这个故事!

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很多成功的人物都顶着励志或者美德的光环,很多产品都在使用“无形”的包装:一段故事,或者某种情怀。全世界都一样,很多成功的销售都似乎套着一个虚无的某种理念。但故事都是真的吗?理念就等于产品的真实价值?真相往往让人大跌眼镜。

当然,彼得洛维奇的故事确实够励志,强者从不抱怨环境,有野心和魄力的人终究会成功。

3. 莫斯塔尔的达米尔:只想多赚一点钱

达米尔是一家银行的小职员,他不愿巴结领导,也就没有升职希望。他说将来想要做点小生意,做个向导带着游客做短途旅行,作者鼓励他“也许下次我们再见,你已经是大企业家了!”

达米尔突然转过头,静静地审视我,仿佛在检查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

“你看,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差别。”他深吸一口气说,“你从中国来,一开口就是如何成就一番大事业。你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长大,你的成长经验告诉你,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功。但我在巴尔干长大,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城市,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我对未来从来没有那么多乐观的幻想。对我来说,每月多赚几百块钱,就已经很满足了。”

我想,也许很多人读到这段话的时候,都会感到惭愧。我们生在和平的环境中,不也抱怨过竞争激烈,前途渺茫?可是那位遥远的巴尔干的青年,他是多么羡慕我们。

4. 克罗地亚扎达尔的侍者:永不失尊严

在扎达尔老城的餐馆里,作者遇到一个位白发苍苍,衣着讲究的侍者,他其实只有52岁,作者以为他70多了,他当过兵、离过婚、做过记者和演员,去过广州想做有关鞋的生意,但疫情终结了他的生意,导致他不得不在朋友的餐馆里打工。

我的酒没了,他又为我打来一壶,说是他送我的。我喝着葡萄酒,想着他举手投足之间那种旧式的尊严和礼节。无论命运如何,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怨尤。他愿意承认别人更健康,更有活力,能够心平气和地谈起之前的经历。想着这些,我开始对他产生好感。我觉得,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经历这些挫折,恐怕早已一蹶不振。

经历了半生浮沉,他依然不失尊严地,坚强地生活。作者对他只是一面之缘,有关他的描写并不多,可是,这位侍者却给我的印象却犹如一道微光。

5.莫斯塔尔世界联合学院的叶莲娜:泪水并不代表悲伤

在叶莲娜的成长阶段,塞尔维亚一直处于战火与制裁之中,她的父亲被当地的克族武装杀害。当作者问她对生活所持的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

叶莲娜轻咬着嘴唇,沉思了片刻:我了解生活的残酷与不公,也深知战争与灾难可能随时来临,对这些我从未抱有幻想,因为我自己就亲历过这一切。然而,我想说,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我也遇到了无数慷慨伸出援手的人们。历经这一切之后,我依然坚信,生活是充满价值的。我容易被感动,眼中常含泪水,但泪水并非只代表悲伤。或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比许多人都要乐观。

6. 作家也曾是他的梦想?

在酒吧,作者偶遇了一位鼓励他坚持自己梦想的大叔。

红鼻子大叔干掉杯中啤酒,也起身准备去上夜班。当他得知我是一名作家后,突然动情地说:"我知道无论是作家还是音乐家,谋生都很艰难。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你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我注意到他的眼角闪着泪光,于是点点头,告诉他,我一定全力以赴。

7.几个动人的片段

这世界的善意与坚强是不分国界的,作者在书中,有多次用寥寥几字刻画了一个个动人的瞬间。在孤独的路边车站,一位老妇人拿出一块捂到发软的糖果递给他吃。在科托尔遇见一位投喂群鸟的中年男人,还有参观时遇到的几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孤独中,默默守护着鲜有参观者的战争纪念馆。 

作者写到经历了1995年斯雷布雷尼大屠幸存下来的母女二人,在灾难结束后她们回到故土,靠种菜种田自给自足,可是当女儿想要开一个蛋糕店,但却被暗示需要贿赂。 拜访结束,临别时,她们微笑挥手告别。这一段拜访她们的章节,作者写得极为克制,看是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文字里隐隐的伤感。

但当汽车驶出院子,开上那条尘土飞扬的小路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眼角已经湿润。

读过作家笔下,这些生活在巴尔干的普通人的故事,我们发现尽管政治背景,地理位置不同,但好像全世界所有人的喜怒哀乐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都为生活忧愁,同样都在无奈中默默前行。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独自面对的世界,无论是怀着悲观的忧虑,还是乐观的希望。

三、血与蜜之地

在我的印象中,巴尔干是欧洲火药桶,还会想到几个关键词遥远、神秘,遥远、古老、危险。第一次知道巴尔干这个名字大概就是初中历史课本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第二次应该1999年5月北约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还有几次是在电视新闻里听到的科索沃危机。几年前,因为美剧《权利的游戏》,我很向往君临城的拍摄地杜布罗夫尼克。最近的一次就是春天读到《罗马人的故事》,巴尔干地区作为罗马帝国西北部的部分领土,作者曾多次提及。

在书最后一章,作者写道,一位北马其顿的先生对他说:在土耳其语中, bal 这个词代表蜜, kan 这个词代表血。这两个词组合成 Balkan (巴尔干),共同构成“血与蜜”的寓意。可以说,这个词汇组合精辟地揭示了巴尔干地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我想作者将这本书取名为《血与蜜之地》正是借用了土耳其语对于巴尔干的翻译。

巴尔干地区民族复杂,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以及波什尼亚克族,阿尔巴尼亚族,包括北马其顿的马其顿族,希腊的希腊人,以及少数的犹太人、土耳其人,保加利亚人。宗教有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等。不同民族和宗教之间的冲突从古至今一直不断。政治家利用这样的矛盾发动战争,然而遭受苦难的却是生活在底层的百姓。

关于民族主义,作者在书的结尾处写道:

在这片血与蜜的大地上,民族主义带给人们的归属与认同感,不可能只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凝聚力,它也可能以动荡、愤怒和反叛的形式显现。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上,我们面临着诸多危机和挑战,回归民族主义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四:戴克里先的宫殿

刘子超在书中有一句话说:一本书引出另一本书,一种经验催生另一种经验,这正是旅行与阅读的美妙之处。读到这句话,我会心一笑,因为这正是我最近两年的读书感受,比如今年春天我在《罗马人的故事》中读到了罗马帝国末期的一位伟大的皇帝戴克里先,他在公元305年,主动退位后,在斯普利特修建了一座宫殿。在《血与蜜之地》中,我读到了这座宫殿的后来的命运。

然而公元7世纪,被“柔然”蛮族入侵,家园被毁,在宫殿里尚可容身,经过几个世界的发展,居民的住宅与宫殿彼此依存,混为一体。读着刘子超的文字,我想象着宫殿被拆分成数不清的民居,里面早已没有了宫廷的辉煌,有的只是市井生活的气息。我在想,这位当年力挽狂澜的罗马皇帝,看到后世的情景会作何感想,也许是冥冥之中戴克里先在庇佑着后世的子民。

五. 故乡与异乡

在与作者对话的巴尔干年轻人中,很大部分想要逃离,尤其是受过一些高等教育的人,他们想要逃到欧洲去,那里发展的机会较多。相比于巴尔干,他们做同样的工作收入要高很多。作者在巴尔干见到了来自尼泊尔的年轻人,他们通过劳务输出来到巴尔干,去做当地人不愿做的苦活累活。逃离与奔赴,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什么是更好的生活?这只是相对的概念。转念想想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作家在书中探讨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其实是“家在何处”,当他在希腊遇到了一位青岛的女孩,他们的对话之后,作者写了以下的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不确定自己究竟归属哪里。我们每个人诞生在一个地方,有时拼命地想要逃离那里,有时又固执地渴望回去。我们对故乡和异乡总是带着滤镜。或许,只有当我游历过很多地方,见识过不同的人生,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从而知道自己的家在何处。

六. 文字、李子白兰地、音乐

刘子超的文字很有画面感,他善用比喻,读他的书特别像是在看一部文艺纪录片。比如作者在开篇《我即将远行》中写道,在的里雅斯特的一家温州人开的酒吧里,他遇到一位克罗地亚管道工,虽然没有言语交流,但通过外貌就已得知这位老者的沧桑。作者用下面短短的一句话,作为展开全篇的序言,告诉我们一段厚重的旅程即将开启。

他的身影像一辆风尘仆仆的旧汽车,身后是蜿蜒在巴尔干山间的道路——我即将踏上的道路。

作者在书中多次写到酒,巴尔干的李子白兰地、葡萄酒、啤酒等,小酌微醺,有时酩酊大醉,在酒中一段段故事徐徐道来,有酒有故事,酒为这本书增添了特别的味道。

作者在不同的场景中,多次写到了音乐,在长途客车上,在酒吧里,夜晚的客栈里,这些音乐有咏叹调、爵士乐、流行乐、摇滚乐、交响诗、变奏曲,这样的音乐就像是电影的配乐。有时候,文字到达不了的地方,音乐可以。书中还写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斯洛文尼亚,因为共同喜爱费拉·库蒂的非洲音乐,作者结识了冈比亚难民帮派的头目,我想无论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如何,对于音乐的喜爱是相通的。

《血与蜜之地》,让给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未来会怎样?刘子超在书的结尾用“虚妄的希望”来表达了一切的不确定性,但是,无论如何,未来始终充满希望。

我经过一家小酒吧,进去喝了杯酒。店里放着比尔·埃文斯弹奏的老歌《我愚蠢的心》。我一边听音乐,一边慢慢喝着内格罗尼。这杯告别之酒让我想到往事,想到一路经过的地方和遇到的人。……我喝尽杯中酒,感到未来是如此虚妄而动人。在这个世界上,鲜有事物比虚妄的希望更动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