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总结
此篇文章分两部分进行总结
- 用户研究
- 需求奋斗史(即需求采集到确定需求的过程)
- 项目kick off
用户研究
用户是需求之源
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
需求采集,做哪些?做多少?怎么做?
需求采集过程
与用户接触的过程
需求采集方法
数据分析、调查问卷、用户访谈等
需求分析过程
对于用户说出的需求 ,PM“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必须明确存在的价值
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PM存在的价值).
a. 筛选需求
b. 确定需求基本属性
c. 分析需求的商业价值
d. 初评需求的实现难度
e. 计算出需求的性价比
需求筛选
尽可能多的放弃需求
发现一个问题,设法将其转为一个任务来解决
需求奋斗史
需求奋斗史缩略图 需求奋斗史思维导图需求管理:需求采集 —> 需求分析—> 需求筛选
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需求是从用户中来的,所以我需要到用户中去了解用户需求
需求
生活中存在太多的问题,从而产生了不满意,而问题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那么人类很自然的产生了“减少甚至消除这个差距”的愿望,这就产生了需求
需求本质
问题
问题本质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用户和客户
用户
终端用户 end user,使用产品的人
客户
customer,购买产品的人,为产品付钱的人
试图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是一个灾难,那会让产品变成一个臃肿不堪,谁都不满意的四不像
而以用户为中心,到底以哪些为中心?我们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应该优先照顾哪些人?
优先满足哪些用户需要和产品的商业目标要结合起来考虑,简单 的说就是看KPI是什么
我们无须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
用户研究
用户研究的方法创建persona,即人物角色,方便新人进入团队时,迅速了解用户、理解产品、老板可利用persona迅速进入状态.
方法
-
说和做
-
定性和定量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第四轮
需求采集
不怕发现荒谬的需求,就怕错漏合理的需求
过程
- 明确目标
- 选择采集方法
- 制定采集计划
- 执行采集
- 资料整理
- 进入下一步的需求分析阶段
步骤
用户研究方法的简化
需求采集方法说和做:”怎么说“表现了目标和观点,怎么做反应了行为,用户怎么说怎么做经常不一致
定性研究:可以找出原因、偏于了解
定量研究:可以发现现象,偏向于证实*
步骤a. 定性的说 — 用户访谈
确定产品方向、做什么 听用户定性的说,通过用户访谈方式,了解用户需求,列出需求列表
一对一聊天方式;围绕特定的话题,问,答;说,听
听用户怎么说,即他们的目标和观点
用户访谈场景
新产品方向的预言工作中;
通过数据采集的第四步骤定量做的数据分析发现现象后,去探索背后的原因
常见问题和策略
-
说和做不一致问题
策略:
a. 尽量在用户可以和产品发生交互的场合下进行,让用户在说的同时也做,但访谈成本> 电话访谈/邀请用户访谈;
b. 注意区分用户说的事实和观点:如“我做了什么,步骤如何,碰到什么问题”可信度更高;“我觉得、我认为”需要带着大大的问好去听; -
样本少,以偏概全问题
策略:
a. 尽量做到随机;
b. 尽量识别出各种可能引起偏差的因素,并在访谈报告标明,让读者了解;
c. 为了用尽可能少的样本得到尽可能正确的结论,以增量的方式做访谈;
-
用户过于强势,把我们往沟里带
用户罗里吧嗦扯其他话题
策略:
牢记访谈的目的;发现话题不对,赶紧往正道上扳,多次扳不过来,可以考虑尽快结束访谈; -
我们过于强势,把用户往沟里带
访谈者罗里吧嗦扯起话题
牢记访谈目的;管好自己的嘴;
用户访谈注意点:
- 避免一组固定的问题:
固定的问题让被访者产生被访问的感觉;应准备好问题清单,引导作用,不用照读; - 关注目标,任务其次:
- 避免用户成为设计师:
,用户的解决方法通常短浅、片面 - 避免讨论技术:
especially略懂技术的用户,不要与其纠缠产品实现方式 - 鼓励讲故事
故事是最好的帮助设计师理解用户的方法 - 避免诱导性的问题
典型的诱导问题:如果有xxx功能你会使用吗,一般用户给出毫无意义的肯定答复
用户大会
用户访谈如何准备、操作
步骤b. 定量的说 — 调查问卷
听用户说怎么做,确定需求优先级,先做什么
作答时间不超过10minutes;
问卷组成
开篇,简单不需要思考问题;
中间,想知道的内容,需要思考,较敏感的问题;
卷后,有关访者个人信息的题目;
调查问卷一人一份,独立作答,可消除“焦点小组”、“论坛发帖征求需求”等有群体讨论性质的方法的弊端;(用户特点:沉默与骑墙的总是大多数)
用户特点
沉默与骑墙的总是大多数;
沉默的多数,少数的不能保证其代表了目标用户的想法;
骑墙的是大多数没有明确的观点,开始表态的那几个人的观点引导了群体的观点,随机的初始值决定了结果;
调查问卷的客观性、多份问卷之间的独立性,可避免,但存在问题:如下
常见问题 + 策略
-
样本偏差,样本与想了解的目标用户群体出现偏差
策略:
a. 尽可能覆盖目标群体中各类型的用户,比如性别、 年龄段、行业、收入等,要各种类型用户的用样本比例接近全体的比例,比如目标用户中用男女比例为 7:3,那我们的样本也应该保持这个比例。
b. 把潜在的筛选条件标明,让报告的读者知道数据获取的方法与来源; -
样本过少问题
样本过少,采用百分比是无意义的;
要给出百分比答案,至少有100分答案;
只能说“问了x个用户,y个用户选A -
问卷内容的细节问题
问题表述(类似用户访谈);如”你喜欢某个产品吗“ 改为 "你是否喜欢某个产品"
策略:
a. 答案的顺序,可能产生顺序偏差,位置偏差;即用户选择的答案可能与改答案的排列顺序有关;
b. 陈述性选项,用户趋向于第一个或最后一个答案,特别是第一个;
c. 对于一组数字,如价格,打分,趋向于选中间位置
d. 为减少顺序偏差,课准备几种形式问卷,每种形式的问卷选项排列顺序不同;
e. 先进行小范围试答,根据反馈修改后在大面积投放,与互联网产品的灰度发布有同样的理念(灰度发布:上线常用形式,先让少量用户看到新产品,利用他们的反馈进行修改,逐步把新产品展现所有用户眼前)
步骤c. 定性的做 — 可用性分析
怎么做?确定先做的需求是怎么做?一边做一遍找10个用户来做可行性分析
可用性测试
通过让实际用户使用产品或原型方法 来发现界面设计中的可用性问题,通常只能做少数几个用户的测试,看他们怎么做,典型的定性研究。发现软件产品中的问题。
根本目的
用于指导产品改进
步骤过程
-
招募测试用户。
用户尽可能代表将来真实的用户,如产品的用户是新手,应该选择对产品不熟悉的用户 -
准备测试任务。
实际使用中的典型任务 -
测试过程 ——重头戏
用户使用产品来完成所要求的测试任务,组织者在旁边观察用户操作过程并记录发现的问题。 -
测试结束后,
询问用户对于产品整体的主观看法或感觉;
询问测试中他们当时的想法;为什么作出这些操作 -
研究和分析:可用性测试结束后,
分析记录并产生一份产品的可用性问题列表,并对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可根据项目进度来选择哪些优先处理。
使用场景
产品改版
常见问题 + 策略
-
可用性测试做太晚(往~产品将要上线时),发现问题也于事无补。
-
总觉得可用性测试很专业,所以干脆不做
-
明确是测试产品,而不是测试用户
告诉用户测试目的是发现软件产品中的问题,而不是要测试用户是否有能力来很好的使用软件。
“试用一下新产品,提点意见”说明这点有助于减轻用户的压力,使得他们像真实环境下使用软件,而不是让用户听到“可用性测试”字眼。}$ -
测试过程中,组织者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a. 告知用户大概持续的时间,要做哪些事,让用户心中有数,愉快的完成任务。
b. 让用户在测试过程使用,即使用产品同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c. 为了完成某个任务,
d. 测试过程避免任何的引导和暗示,只是观察和记录,引导会使得原本可以发现的问题无法暴露 -
结束后,尽快总结 并发给用户,感觉到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表示感谢的同时。建立长期和谐的“用户参与设计”的氛围
这份总结用于指导产品的改进,——
步骤d. 定量的做 — 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现象,来确定需求怎么做
数据分析只能发现现象和问题,并不能了解原因,分析完后通常伴随一些用户访谈,听听用户怎么解释
场景
日志分析的商业价值
数据分析方法
Excel表格,
复杂的:统计软件、数据库软件,自写程序解决
常见问题 + 决策
-
过于学术,沉迷于“科学研究”
策略:
a. 科学研究注重性价比的性,只要结果好,往~不在乎投入,相对于科研结果不是为了马上应用,而是为了证明实力;
b. 实际生产环境更注重综合的性价比;需要的是一种 -
数据不会主动骗人,但经常有意无意的误读数据
策略:
a. 学习统计学知识,提高水平
b. 对数据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要“为了迎合一个观点而去找数据”,减少利益牵扯,比如为了证明老板的判断或保持自己之前拍脑袋的英明形象等。 -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经常在做决策时才想起来数据分析,忽然发现没有数据可分析。
策略:
避免此情况,应该在产品设计时就把数据分析的需求加进去,如记录每个按钮的点击次数、统计每个用户的登录频率等,非功能需求。
用户访谈与调查问卷区别
即定性的说与定量的说区别
- 用户访谈提纲是开放式问题,适用于我们心里较疑惑时去寻求产品方向,适合与较少的访谈对象进行深入交流;
- 调查问卷是封闭式问题较多,类似判断题和选择题;适合大用户量的信息收集,不够深入,一般只能获取某些明确问题的答案;不适合安排问答题;
- 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前者的开放性问题,为后者收紧具体的封闭式问题
有特点的方法
坚持“需求驱动学习”
现场调查,AB测试、日志研究、卡片分类法、自己提需求。
现场调查
和客户一起工作一段时间,深度了解需求;听用户怎么说怎么做。
AB测试
一个按钮不知放左边右边,先挑选少量用户发布这个按钮,1000人放左边,1000放右边,过一段时间分析结果,让用户参与设计
卡片分类法
a. 把各种需求写在便利贴上,让用户一起讨论并完成分类,深入了解用户怎么给产品划分模块,认为这个网站该是什么结构。
b. 产品设计人员和用户的思维不一样,导致用户理解困难
c. 让产品更加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
自己提需求
自己使用产品,发动认识的人都来用
需求采集人人有责
产品人员驱动,去主动采集需求,直接去潜在的目标用户采集
产品部门至少应该和销售 、服务等部门有平等的地位,坚持不断的从终端用户那里直接获得需求,保证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单项需求卡片
a. 产品需求工作不只是需求分析人员的事,而是涉及产品的每个干系人的义务,至少的参与“采集”的过程
b. 理想状态:产品的所有干系人都参加“需求采集”培训,日常工作养成主动提交需求给产品人员的习惯。
c. 作为专业的需求分析人员,应该尽量降低同事们,比如销售、服务、技术人员提交需求的要求。
d. 单项需求卡片包含?重点是描述用户场景,谁在什么时间、地点产生了什么需求?
e. 至少包含“需求描述”,需求编号、来源、场景;
拿到卡片 跟提交人交流,完善内容;
需求分析
PM存在的价值:伟大的需求分析师,可以无视用户想要的东西,去探索他内心真正的渴望,再给出更好你的解决方案,或者说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
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
明确我们存在的价值
用户需求 VS 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
用户自以为的需求,且经常表达为用户表的解决方案。
产品需求
经过我们分析,找到真实的需求,且表达为产品的解决方案
需求分析
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再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
技术分析和需求分析
技术分析
树干 —— 树枝 —— 树叶
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发现难点逐一攻克
需求分析
分 —— 总 —— 分
树叶 —— 树枝 —— 树干
其次:树干 —— 树枝 —— 树叶
满足需求的三种方式
从问题本质出发,寻找新路。
需求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减少差距就是三种方式
-
改变现状
去开发某种产品,对产品进行改进等 -
降低理想
不忽视精神的力量;
人们更在意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减少抱怨,但是一种低水平的满足需求,对产品美誉没有帮助 -
转移需求
引导用户去关注其他事物;人的行为是需求驱动的,想要改变人的行为,可以寻找更强烈的需求展现给他,而让他不再纠结原来的需求;
满足用户的需求不一定要做新产品,新功能,是否有“四两拔千斤”的妙招
创造需求
产品设计的最高境界 —— 创造需求 需要天赋
如乔布斯;
需求分析过程也需要有创造需求的成分
给需求做一次DNA检测
过程
- 需求转换-用户转为产品
- 确定需求基本属性
- 分析商业价值
- 初评需求的实现难度—
- 计算性价比
产品需求列表的属性
模块、子模块、feature、任务描述、商业价值、商业属性、商业优先级、开发量、性价比、备注
需求的基本属性
编号、提交人、提交时间、模块、名称、描述、提出者、提出时间、bug编号
a. 需求种类
新增功能、功能改进、体验提升、bu修复、内部需求等
b. 需求层次
基础、扩展(期望需求)、增值(兴奋需求)
分析需求商业价值
需求属性:重要性、紧急度、持续时间、商业价值(不考虑实现难度)
初评需求的实现难度
绝对不能因为某个需求的商业价值很大而马上去做,也不能因为另一个需求的商业价值不大而不做。
性价比
性价比 = 商业价值 / 实现难度(简化为开发量) = 商业价值/ 开发量
绝对不能因为某个需求的实现难度很小就马上去做,也不能因为另一个需求的实现难度很大就不做
需求筛选
需求筛选少做就是多做
需求PK
过程
- 需求打包
- 产品会议
- 商业需求文档(描述打包的需求,用于资源争夺)
需求打包
做项目,终极目标是,多快好省,即范围广、时间短、品质高、资源省。
需求打包最好打包类似的功能点
是否类似取决于需求的基本属性(需求分析中做的事情,需求的基本属性)
需求依赖,功能相互之间有依赖关系
功能与人力资源的依赖关系也经常存在,如特定功能依赖于某个特定的人员做。
需求的粒度大小
尽量细分
需求列表出现的任意一行,工作量最好不超过不超过5人天
产品会议
对资源的争抢
商业需求文档
BRD
参与资源争夺的武器
怎么写BRD
a. 项目背景
我们在哪里,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解决什么问题,列出数据说明项目的必要性
b. 商业价值— 重点1
我们去哪里,有什么价值,提出商业目标
c. 功能需求描述
我们怎么去,通过什么事情达到目标,把打包好的需求描述一下,可用功能列表的形式表达,画出业务逻辑图
d. 非功能需求描述
重要的非功能需求
e. 资源评估 — 重点2
成本
了解达到目标需要多大的花费后才能作出决策
f. 风险和对策
潜在风险
是否存在与公司将来的战略冲突
少做就是多做
情愿把一般的功能尽可能完美也不要把全部功能都做成半吊子。
当发现一个功能可有可无时,甚至只要是没有强烈的理由要做时,
要明确的选择:不做!
做的少不如做得巧!—— 转移需求(满足需求的三种方式中之一)
动手前先找找有没有成本低,收获大的解决方案。
尽可能多的放弃
尽可能多的采集需求,尽可能多的放弃。相互矛盾,反应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只有在收集过程阶段没有遗漏,才可能完整的看到事物的全貌,有了大局观,在放弃的时候才知道孰轻孰重,也更下得了手
需求的生老病死
需求的生老病死产品的不断迭代:反复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需求筛选
需求简报
项目
项目缩略图需求采集 —> 需求分析 —> 需求筛选 —> 立项 —> 写文档(BRD、PRD等) —> 产品原型 —> 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 评审 (需求评审、设计评审、测试评审)
产品原型可在产品会议前可开始,即需求筛选后的产品会议
立项阶段的工作内容
立项做的事情kick off 做的事情
WBS拆分任务
立项后做的事情-写文档
立项-写文档.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