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代一脚踹开的电影大师
前几日写过一篇关于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影评,结果被许多人吐槽。这里先简述一下本人那篇文章的观点。
这部电影被许多人吐槽,并且打了低分,当然,这都没关系,看电影都有自己的偏爱。最让我不满的是有些打低分的人,纷纷表示对周星驰失望,还一再声明自己是星爷铁粉,甚至叫嚣《新喜剧之王》后不看周星驰电影,周星驰才华可以厚葬的声音也甚嚣尘上。也不知道他们看过周星驰电影几部,更不知道他们是否真正了解过周星驰的内核所在。
他们认为《新喜剧之王》的尬,其实就是他的无厘头风格,纵观周星驰电影,哪部里的喜剧桥段不尬?你如果不是他的粉丝,我也不说啥,但你口口声声说是他的粉丝,还说他尬,这不是假粉丝又是什么?
还有一点是剧情结构,有很多人说套路、简单、没有剧情矛盾,甚至无聊。我又想试问,周星驰的哪部片子有太大的剧情矛盾?他的片子都是一样的套路,电影开始一个丑小鸭,电影结尾变成了白天鹅,这你又怎么说?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不是周星驰粉丝,我无话说,如果你是周星驰粉丝,那就啪啪打脸。
我想说明一个观点,不是说你看过很多部周星驰电影就能和别人拍着胸脯说,自己是周星驰电影的铁粉。如果你没理解周星驰的内核所在,你永远不懂星爷的电影大观。
那么,为什么周星驰电影在港片辉煌时期会受到那么多热捧关注?会让大陆人为之着迷?甚至全世界来说,周星驰都是香港电影的标签人物。
细究原因,我想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天时、地利、人和,周星驰有机会腾空而出。
那个年代电影刚刚从黑白片挣脱出来,彩色片才兴起二三十年,而全球的电影剧本几乎都被好莱坞程式化的电影模式引领。虽然香港武打片让人们为之一振,但周星驰发迹年代,已经鱼龙混杂,人们也开始厌倦。虽然无厘头电影也有,但是由于刚刚兴起,电影人几乎还在探索中,质量也不高。正是这个时候,周星驰的极度无厘头让世界欢呼鼓掌。
周星驰的无厘头是一个全新的东西,人们没看过这样的电影模式,也从来没被这样的电影逗乐,所以周星驰成功了。
但是千禧之后,周星驰拍的《美人鱼》《西游降魔篇》《新喜剧之王》等等,那些影评人对他的评价几乎一致,就是一个字“烂”。我想这并不是周星驰的原因,而是观众的口味叼了。
当年为之一新的东西,如今都变成了一成不变的套路。周星驰没有变,只是人们熟悉了他的风格套路,没有突破,没有创新,电影就变成了无聊。当然,懂星爷的看他每部电影都能看到他的某种影子和性格的某个面相。只是星爷如果要获得一定商业价值,就不要躲在角落里呢喃自语了。
所以说,大师如果一成不变,终将被时代一脚踹开。
周星驰的电影如此,其实世界上很多电影人也是如此。在默片时代,卓别林风靡全球,他那英国绅士的装扮,搭上各种搞怪出丑的剧情,强烈的反差对比让人忍俊不禁。如果想要了解英国人的幽默,就看看卓别林的电影。默片时代,卓别林是大师,可惜有声时代的来临,卓别林也同样被时代一脚踹开。
在有声电影如火如荼时,卓别林口口声声说电影语言只有默片才有看头,可市场做出的决定是,默片过气,无人欣赏。于是,卓别林不得不做出妥协,拍摄有声片,效果当然不如人意。有声时代来临了,观众将卓别林这位为电影痴迷一生的大师请下了舞台,落寞地拉下了他电影生涯的大幕。
有些导演叫嚣着观众水平低,欣赏不了他的大作,比如当年冯小刚说过中国观众品位低之类的话,但是这些人有没有想过电影从诞生伊始就是为观众服务的,而观众的口味也一直变得刁钻。新的东西总会变旧,然后又有新的东西出现。谈艺术也好,谈大师也罢,观众决定一切,除此之外全是扯淡。一成不变,就意味着逃脱不了被踹开的命运。
想想电影1985年诞生,观众为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惊呼不已,不过百年之后的今天,我想就算拍宇宙飞船进站也不会有多少人看。在卢米埃尔兄弟带着一批纪录片,在西班牙、日本、埃及、意大利等国家放映完之后,他们下了结论,这个摄像机的玩意儿会立刻被淘汰。观众看得够多了,能不能拍的有新意的东西?于是,梅里爱横空出世。
梅里爱的幻想片、奇幻片让人们惊讶赞叹,他是怎么做到让月亮有笑脸、有苦脸?他是怎么让太空舱打在月亮脸上?可惜,梅里爱风靡不过五六年,1905年后人们明显已经厌倦了他的片子,又在纷纷挥拳头要求,不能拍点有新意的片子。梅里爱没有卢米埃尔兄弟的觉悟,知道自己要被淘汰,他一直坚持到1922年,债务累累,终于彻底放弃,晚年同妻子在巴黎卖玩具和糖果。马丁斯科塞斯还特地拍了部《雨果》向他致敬。
说来说去,像周星驰这样的电影人,影评人应该宽容一些,这是时代潮流,不是他不努力,只是他愿意做自己,就意味着要被时代一脚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