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才等于获得和积累
标题这句话,我有三个场合有所感悟。
一:无脑跟随,你就可有可无
去年春天,piglet想出去吃烧烤(春游+户外烧烤那种形式),可是我们没有烧烤炉,又不需要单独为这偶尔为之的事情去买一套,就想着去那种提供烧烤架和辅材出租的地方租一下。可是这个信息我没有,就只好临时上网查问。
当时我想到小学时班级春游,以及我们单位部门活动时也租过别人的烧烤架。
但是当时我都是无脑跟随,没参与任何前期准备,也没有留心别人的做法或积累相关信息。
现在看,虽然当时省了心,但是自己却也失去了借由看似出力没讨好的付出而得到了做事过程的锻炼和信息积累。
——所以,参与活动,只是无脑跟随,纯参与,是最浪费的经历,没有收获,没有积累。
有时候付出后的收获不是表面的直接的回报,而是在自己身上沉淀下来、日后能为自己所用的东西。
二:事非经过不知难
类似的经历还有,同样一段路,如果是跟着坐别人开的车(无论公共交通还是私家车),走再多遍,也不会认路。除非自己亲自走一趟,才能认路。
这几天我要请人吃饭,这是这几十年我第一次自己发起这样的事,没有任何经验。
我就想起,以前也有多次,同学给老师买礼品、订饭店请吃饭,家里亲戚聚餐,单位部门也有聚餐……,但是这样的场合,我统统都是毫不操心无脑跟随的那一类。别人忙里忙外,提前策划沟通搜索去现场查看比较落实等等,我统统不在场,只是最后环节作为其中一个无关轻重的一分子参与一下。
结果呢?也就只是参与过而已。对这样的事,该怎么准备,从来没思考过、锻炼过、实操过,所以等于是参与个空,而且即便是参与,也没有用心观察过别人是怎么做的。
所以无论参与过多少遍,其实我对这样的事都是零经验。一旦需要我自己去做,仍然是一片空白。而且也没有借由实际参与这件事和别人形成交往和联络关系,结束了就结束了。整个全过程我都是可有可无。而且是自己把自己放在的可有可无的位置。
所以说,看似自己没有“耽误时间”“为别人”忙活,但其实更没为自己。
人做或不做任何事,不管初衷还是表面缘由,到最后在结果上,其实本质都是为自己做的。
比如请人吃饭这样的事,虽然张罗沟通协调……等等过程,表面上花了自己时间,操了心,后面也没有得到别人的直接回报。
但是有过这番经历,这中间的做事流程沟通协调比较选择等等,后面再遇到类似的事,自己就有了经验和信息资源,就不再是新手。——比起所谓别人的回报,这个结果,才是真正的收获。
三:做了的,经验都是自己的
去年一年,我参加了一个读书活动,其中有几个事情需要对接不同的人做,辅导员、辅助员、班长、组长、考勤、CS、CD等等。
我几度摇摆拒绝烦恼,嫌麻烦嫌耽误事嫌有压力说自己没有动力没有时间影响心情影响情绪……等等等等巴拉巴拉,总之就是推卸,想回到自己的习以为常自以为舒适实则不求突破的旧模式。
但是也有几个瞬间,让我发现,即便是勉为其难做的屈指可数的几次,我也在其他时候发现积累给我带来的好处,它锻炼了我组织表达的能力,敢发言敢语音和视频的勇气,积累了做这件事的流程和方法,并且可以迁移到其他场合,同时本身读书过程也是一个收获。看似所谓“付出”,真的是谁做谁得到。我现在终于理解为什么辅导员和辅助员愿意没有任何报酬、花自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免费帮助我们这些小白。当时他们说看似帮了你们,其实我自己得到更多,成长更多,你们就是我的镜子。
现在终于理解了。也提醒我再起懈怠心时对照上面三个场景,对照毫无用心地无脑跟随之后自己空空如也的结果,让自己每一次的“参与”都留下经历、经验和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