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在上演科幻+恐怖片!
惯以小清新见长的台湾宠溺剧,这次风格陡变,走上了黑色科幻的路子。
用编剧的话说,“完全是在用科幻片、恐怖片的方式写剧本。”
所以,一部本应温馨四溢的家庭伦理剧,愣是被拍成了台版《黑镜》。
不过,这次,黑的不是科技,而是畸形教育体制下畸形的亲子关系。
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最近追过的最惊悚的悬疑片。
更可怕的是,这部剧中的每个故事,都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以爱之名的凶杀案,每天都在上演。
在最日常的生活中,隐藏着明媚的杀机。
而杀手的名字,居然就叫希望。
“希望你考好的名次,希望你进好的学校,希望你找个好对象,希望你有个好人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集《妈妈的遥控器》
如果有一个遥控器,按下按钮,会给你的孩子一个完美的人生,你会按么?
据说这是某期《奇葩说》上的辨题。
我没有看过,不知有多少人会选择按下,或者,有多少人嘴里选择放弃,在内心里早就先下手为强了。
就像小伟的妈妈。
为儿子定制了一款遥控器,把儿子的生活和成长,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
因为她没有别的可攥。
人到中年,丈夫离开,工作无起色。
用她的话说,人生一无所有,唯有儿子,是她全部的希望。
家里被归置得井井有条,地板被她擦得一尘不染。
洁净整齐的家,时刻被规划的生活,与青春的迷茫与叛逆格格不入。
相比于其他孩子,儿子小伟算乖的了。
但也依然会有自己的小心思,会在在枯燥的作业时涂鸦,会在上课的间隙偷看女生。
这一切当然都没有逃过妈妈洞如观火的眼睛。
她一遍遍地让小伟发誓,要好好学习,要考上好大学。
因为妈妈倾其所有,把他送入私立高中,实在不容易。
强加的希望和责任日复一日地被强化,母子关系越来越令人窒息,
小伟就像水缸里的玩偶,沉溺在母爱里喘不过气。
他把毕业旅行当作唯一出逃的机会。
于是,期末成绩并不理想的他,决定私改成绩单,私刻印章签名。
正如心理学所说,每一个撒谎的孩子背后,必定有一位严苛的母亲(父亲)。
妈妈并没有说什么,小伟以为自己蒙混过关。
只是奇怪的是,一连三天,小伟出门都刚刚错过公交车,遇到同样的出租车司机,司机同样不记得小伟昨天说过的话。同样的涂改成绩单,私刻印章签名。
怎么回事?
直到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对他喊,我给了你这么多次机会,为什么还犯同样的错?
原来,妈妈用遥控器,将小伟的定在了犯错之前。
“如果你不改正你的错误,你的人生将永远卡在这一天。”
妈妈用遥控器,不仅修正小伟的错误,还修正他的爱情。
为了不影响学习,她将小伟定在了他与女友相见之前的日子。
错失了爱情的小伟选择自杀来反抗。
割腕、电击、跳楼——
然而,每一次,妈妈用遥控器把时间调到了他自杀之前。
第三次后,他问母亲,“你到底要让我死几次?”
而妈妈一句“我都是为你好”堵住了一切醒悟或更改的可能。
连死都不能自由。
还有比这更绝望的吗?
而更让人绝望的是结局:
长大成人的小伟,精心安排母亲去欧洲。
在出租车上,妈妈跟司机说,儿子买了头等舱,她嫌浪费不要,非给她买了商务舱。
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而小伟,也想法设法打开了锁着遥控器的保险柜。
看剧的我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然而,剧情反转。
妈妈因为没带护照返回,正碰上了拿着摇控器兴冲冲走来的儿子。
面对母亲凌厉的眼神,小伟争辩:“这遥控器不是你的,而是我的。”
母亲声嘶国竭地喊:“你以为只有一个遥控器吗?”
不只有一个遥控器,也不只有一把戒尺。
就像《猫的孩子》里的母亲。
她手中的戒尺无处不在,随时都会落在儿子手上、身上。
伴着无能为力的咆哮。
爸爸改变不了在家族中地位,对妻子咆哮,认为她育儿失职,才让他丢尽脸面。
妈妈挽回不了丈夫的心,对儿子咆哮,认为儿子成绩差,才导致她被抛弃的命运。
这个家庭,每个人都以咆哮的方式,发泄自己人生的不如意,没有人关注,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孩子。
以残暴换来的是残暴,才伤害换来的是伤害。
以样学样,儿子继承了父母在现实世界的软弱,也承袭了他们骨子里的暴虐。
他开始幻想,在另一个世界,他是主宰,可以掌管猫的生死。
那原本温柔抚摸猫的小手,变成了杀手。
妈妈认为,打儿子一次,他就进步一点点。
儿子认为,每杀死一只猫,成绩就会让大家满意一次。
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父母,将成人世界的残暴过早地植入孩子单纯的心灵。
没有一劳永逸的人生,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
孩子不是父母取悦自己的玩偶,也不是父母修正人生的工具。
纪伯伦早就说过: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因自身渴望而生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爱,却无法给予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在这不完美的世界,无所谓完美的父母,也无所谓完美的孩子。
但愿每个父母,爱不完美的自己!把不完美的孩子,都当作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