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操的每一份心都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01.
中国有句古话:“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以前听到这句话会觉得做父母的太不容易了,但自从生了孩子,我就发现这句话就是用来讽刺人的。
如果你真的能活到你孩子九十九岁的年纪,如果这个年纪的孩子还需要你操心,如果这孩子不是智障,我只能遗憾的说:你和你的孩子都需要深度断奶。
做父母的总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总认为孩子太小什么都替他张罗,但是是否有人想过:在你的内心深处是否认为孩子太小不足以应对他的人生呢?
每一个操心孩子未来的父母都是对孩子极度的不信任,你不相信靠他自己能闯出一片天,你不相信他能够跳出你的预期成为他想做的人。
说来汗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着容易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嘴上说着放手,等事到临头了看着孩子哭哭啼啼又狠不下心来。
02.
儿子今年五岁了,专家们都说男孩要早些和妈妈分房睡,不然会巴拉巴拉各种后遗症,吓得我早早就和儿子打预防针。
本着民主的心态,在儿子三岁问他啥时候自己睡,儿子答曰四岁,待到了四岁儿子又改口五岁,如今五岁了又想说六岁,再这么下去真是遥遥无期,娃他爹看不下去了,下最后通碟:不行!过完十一必须自己睡。
看赖不下去了,儿子只好不情不愿的答应,国庆出去玩了几天,十月八号回家的当晚(也就是鹿晗宣布恋情的那天),我郑重的帮儿子铺好专门给他做的床单被套,宣布:从今天起你自己睡了。
也许是因为出去游玩了心情特别好,也许是我的郑重宣布让他觉得特别有仪式感,也许是他真的长大了认为自己一个人睡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总之,就这么轻轻松松的分房了。没有哭闹,没有依依不舍,没有半夜溜号回大床,没有先分床再分房,他就这么一个人去自己的小房间睡了,且睡得很香。
03.
为什么我把时间记得那么清楚呢?因为那天我一晚都辗转反侧,在忍着一百次去他房间看他是否盖好被子之后,我顶着熊猫眼起床了,分房的第一晚以我的失眠而结束。
我开始怀疑,是儿子不能独立睡觉?还是我不相信他可以独立睡觉?
然而,这只是开始。分房睡一两天不算分房成功,真正的考验在一个月后的降温,儿子感冒了,我为了方便照顾,又陪他睡了几天。
奶奶说:“天气这么冷,就不要让他一个人睡了,别又着凉了。”作为一个怎么睡都睡不暖的人来说,旁边有个天然的暖水袋真的无法拒绝。
但是,总有分开的一天。
我心一横,在儿子痊愈之后又让他一个人睡了。以前儿子总说“我们房间我们的床”,现在开始说“我的房间我的床”了,才发现,原来放不开手的是我而已。
我跟朋友说儿子分房睡的事,朋友揶揄我:“心酸吗?你儿子不需要你了。”
酸吗?酸啊,简直难过死了,但更多是放心了。我相信他即使我从他生活中退场他也有足够的能力撑起他自己的一片天。
04.
猎豹妈妈在小猎豹能猎食后,会在离开原来的地方另外生活;
狐狸妈妈在小狐狸长大后,将它赶出巢穴,强迫它独自生活;
鹰妈妈会把小鹰强行推下悬崖,逼迫它学会展翅飞翔;
狮妈妈会在小狮子成年后,把它残忍的驱逐出领地,让它长成真正的雄狮。
人是高等动物,怎么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面对社会呢?怎么能认为一直把孩子护在羽翼之下就是是为孩子好呢?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对女儿刘倚帆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即将毕业的刘倚帆回家突然向父母宣布:毕业后暂时不找工作,打算进行一次环球旅行。
在得知女儿要独自当背包客时,刘墉坐不住了:“天呐!你一个女孩子,多危险呀!”但是阻止没有用,女儿铁了心要独自旅行。
刘墉只能放手让女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又实在不放心,便写了一篇分为“行前”“达到”“旅馆”“街头”的长达四章的旅行禁忌——《出门有忌》。
最初,刘墉也和普通父母一样对女儿夺命连环call,最后是女儿抗议了才罢休,刘墉是智慧的,他没事不给女儿打电话,但是还是有“约法三章”:
一、每天都要打开手机定位系统;
二、写游记发到父母的邮箱,而且附上照片;
三、不定期地把行踪发布在私人Youtube上。
刘墉不担心女儿吗?简直担心死了好吗。可是就算担心也还是让她去了,因为他相信女儿既然作出这个决定,就一定能应付好旅行中的种种意外。
他要做的就是提前告诉女儿“旅行禁忌”,和旅行中知道女儿的行踪,把握好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女儿做自己想做的事。
05.
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里,武志红说:“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
常常替孩子做事,会让孩子过分依赖父母,而不独立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受到挫折后,在得不到外援支持时势必会自暴自弃。
很多父母总是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安排好孩子的一切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是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实际上是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人生。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自然不能做到超凡脱俗,但是,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我们不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让我们的爱变成了不信任的枷锁。
文 / 无为
一个忧郁而又光明的女子,
一个木纳而又逗比的辣妈。
她的文字犀利独特,
每一句话都直指人性的弱点,
戳中你的痛处。
如果你认同作者的观点,麻烦给颗小心心,无为感恩你的举手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