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婴儿潮
在经济增长中,人口的年龄分布与未来变化趋势被看作是决定宏观的流动性、建筑周期、城市化和中观的工资、成本与利润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且人口在不同年龄的收入、消费和投资特征与趋势决定了不同的消费特征和资产类型变化。其中,婴儿潮、新增劳动力变化、 总量劳动力和人口趋势三者最有意义。
对于一个平均意义上的中国普通人来说,城市平均结婚年龄, 女性 25 岁,男性 27 岁,全国则是 24 岁左右,女性生育高峰期 26 岁。(结婚生子阶段是购房高峰期,需要父母帮助), 30 岁之后孩子上小学,此时, 双方父母健在、身体健康, 会成为工作的骨干,开始有积蓄,因此会逐渐改善生活,并且投资意识开始觉醒(要为将来孩子上学买房出力,并且要为养老和医疗增加收入)。由于孩子会再结婚和再生孩子,因此, 对成年人而言, 其消费的顶点将出现在 47-49 岁(这时候的消费主要是购买房地产,改善性消费已过), 50 岁以后,逐渐开始对健康保健的需求增加,退休后则在旅游和医疗上支出更大。
注:目前平均结婚年龄在26岁左右,如此消费顶点可能后延到50岁左右
美国的人口消费也有同样的规律, 美国人消费的最高峰大概是 48 岁。 因此,人口的变化对投资方向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美国二战后的第一次婴儿潮出现在 1961 年, 其消费高峰大约就在 2009 年。
如图,中国的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
新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生育高潮: 1954 年, 1963 年, 1987 年
根据这三个高潮期,我们再来看中国经济。
第一个生育高潮:人口生育高峰出现在 1954 年, 2232 万人,此后逐渐减少,在三年自然灾害的 1961年,出生人口只有 1193 万人,比高峰时少了 1000 万人。第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 1978 年-1982 年。 1985 年前后,经济增长略放缓。
第二个生育高潮:1987-1989 年,是中国物价上涨较快、社会问题较多的时期。因为 1963 年前后出生的人口在这个时候恰好进入结婚生育时期。结婚潮带来了严重的住房紧张,生育潮带来了物资供应的匮乏,加上社会价格转轨期间的腐败盛行,问题就显得格外多。
第三个生育高潮:他们(1963年)的孩子,出生高峰点是1987 年,结婚的高峰将出现在 2009-2012 年。也就是说, 22 岁到 25 岁是这批年轻人结婚的主要年龄段。所以,为什么 2008 年房价下跌后 2009 年会增长得那么厉害?因为 1987 年出生的 2500 万孩子要在这一年前后买房子了。他们也许买不起,但他们要靠父母。
长辈需要照顾晚辈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导致中国成年人最高消费时刻一定体现在孩子再结婚的 24 岁和再生孩子的 26 岁。也就是说,对成年人而言,他消费的顶点将出现在 47-49岁。
22岁年龄群—结婚,买房刚需者
1990-1995 年,中国处于 22 岁年龄的人群合计达到 1.5 亿人,每年平均 2500 万。到 1996 年,这个人群开始下降到 2163 万,1997 年只有 2043 万, 1998 年 1798 万, 2001 年进一步降低到 1676 万。
随后22 岁的年龄群迅速回到 2000 万并保持了 4 年之久, 2007 年跃升到 2145 万, 2008 年跃升到 2320 万。
2009 年,这个人群创下这一轮的最高点, 2451 万, 2010 年人群 2389 万, 2011 年 2341 万, 2012 年 2319 万, 2013 年,这个人口下降到 2199 万, 2014 年 2064 万。
33-40岁年龄群—投资意识,股票
1996-1997 年,最大年龄群是 33 岁到 34岁的人群,也就是 1963 年出生的第一代婴儿潮的人口进入了投资的高潮期。
2006 年, 1972年出生的人群也进入了 33 岁的年龄段,至此, 1962-1973 年期间出生的人全部进入投资时代。
退休年龄群—医药、养老
值得注意的是,到 2022 年, 1962 年出生的人群进入退休年龄, 实际上在进入 50 岁后(2012 年),消费高峰期已过,但收入比较稳定,消费则将逐渐转向健康品和奢侈品,投资的力度趋弱,投资的风格也趋向保守。 因此从 2012 年开始,中国的医药产业和老年人服务业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的 20 年。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代婴儿潮的人群进入了健康品消费时期,而且,年龄超过 60 岁的老人将达到 1.8 亿人,并且开始越来越多。
本文来源《策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