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沉默回应无理
公公一直是个脾气怪异的人,他和婆婆首先就是不和谐的,和我们小辈在一起就更暴躁了,张口就骂。
他似乎不知道怎么跟家人相处,和外人可以露出笑容,和子女却只有一张严肃的脸。说话的语气也永远是批评和指责。
无法相处,也无法改变对方,就只能远离。
我和宝爸经常探讨与老人的相处之道,也尝试与他们和颜悦色,多听少说,可是公公还是不屑与我们和风细雨,他习惯性地认为孩子就得受训,不能给好脸色。我们只好作罢。
孩子生病,我没少挨他骂,他的指责也直截了当,指明了我们不负责任,故意让孩子生病的,如果跟他解释,会换来更大的责骂。
上周孩子住院,我一个人忙不过来,要照顾住院的孩子,还有上学的孩子,只能请老人帮忙。
公公来接我和孩子去他们家吃饭,我们刚坐上车没一会儿,不知道是不是给他带来麻烦的原因,当着孩子的面就开始破口大骂:
“跟你们说要早一点治疗,不要拖,不要拖,现在严重了吧?”
重复的吼骂,重复的内容,我已经听过不下五遍。我一言不发,即使心里翻江倒海,我也忍着不与他争执。等他一顿数落,我轻声与孩子交谈,当作什么都没听见。
之后,不知道他有何感想,看我没有反应,他反而降低音量,又唠叨了几句。
有人说:“忍耐与沉默是抵御嘲辱的最佳盾牌,当你面对小人无理的羞辱和嘲弄,当场的硬碰硬也许只会得到更大的欺辱,尤其当你处于弱势的境地时。此时何不忍耐一下,事后冷静思索,找到对方的致命弱点,攻其不备,这才是明智的处世哲学。”
这是面对“小人”的策略,家里的老人不至于上升到“小人”,可也有借鉴之处,比如忍耐与沉默。而我也恰好做到了,所以让老人停止了谩骂。
我平常也发现,面对一个情绪失控的人,沉默是最好的回应。比如到窗口办理业务,有的工作人员会不耐烦地回复几句,甚至有一些过激的语言,我会停下来,既不看对方,也不回答,这时候对方的话语会突然缓和下来。我发现这是一个技巧,屡试不爽。
后来我在心理学书籍上看到了这种解释,这种停顿的交流方式,其实是一种谈话技巧 ,对方刚表达的内容,如果倾听者不及时回复,就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假如倾听者不回应,说话的人会马上思考自己说了什么话,是不是说了什么不妥的内容,等于就给了对方重审一次自己话语的时间。这是心理咨询里专业的设置,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高明的交流技巧。
面对家人,忍耐自然是需要的,可是当面对一个压根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忍耐的同时还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也不是好欺负的。
不做他人的情绪垃圾桶,远离负能量的人,才是对自己负责。有人20岁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可有的人80岁还在为情绪苦恼。所以说,真正的成长,与年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