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读书社

学会这6招,助你轻松改变他人!

2023-04-01  本文已影响0人  左左爱读写

你知道人类的大脑有两个系统吗?

一个是感性系统。它掌管着充沛且多样的情感,渴望及时行乐,还好逸恶劳。

另一个是理性系统。它擅长思考与分析,也擅长定目标做计划,但常常想得多干得少。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将这两个系统类比为大象与骑象人,“我们的情感面像一头大象,理智面就是骑象人。”

骑象人骑在象背上,指挥大象向前走,但大象通常不会乖乖听命于骑象人。更可怕的是,一旦意见相左,最终败下阵来的,定是骑象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道理讲了一大堆,诱惑给了一大波,还是难以改变他人。

可就算大象愿意乖乖听话,改变也绝非易事,因为只有走对了路,骑象人才能抵达终点。

那么,我们还能轻松改变他人吗?

能。答案尽在《行为设计书——零成本改变》一书中。

作者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分别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杜克大学社会企业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

兄弟俩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为我们总结出改变三部曲:指挥骑象人、激励大象、改变路径,帮助我们轻松改变他人。

01 指挥骑象人,要提供清晰明确的方向

英国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测试——帮助受试者培养健身习惯,并将这些受试者分为三组。

第一组是对照组。受试者只需跟踪观察自己健身活动的频率。

第二组是“动力”组。除了跟踪频率,受试者还要阅读资料、听研究人员讲解,以了解健身的好处。

第三组是“行动”组。在第二组的基础上,他们被额外要求:明确写下何时何地进行锻炼,如,“我将于×天×时×处进行至少20分钟运动。”

测试结果令人惊讶,三个组每周至少锻炼一次的人数占比分别是35%、38%、91%。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组的"动机教育”似乎完全没用,而第三组仅多写了一句话,效果却成倍增长

由此可见,制定明确无误的计划,便更有可能改变。

作者因此建议:"要实现改变,必须想方设法指挥骑象人,告诉他去哪里,做什么,追求什么目标。”

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招:找出亮点,并复制推广。

作者坚信,“每个问题都有特例。找出特例就能仔细分析,分析特例就能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比如,你想让孩子改掉写作业磨蹭的习惯,那就找到“特例”——写作业不磨蹭的时候,哪怕只有一次。

仔细分析这次“特例”有何特别之处:孩子是受到了格外的鼓励,还是获得了期待的承诺?

特别之处,就是亮点所在,它是解决问题的“良药”。遇到同类问题,照搬即可。

第二招:制定关键举措,避免“决策”瘫痪。

有一个著名的果酱实验:

在一家便利店,商家摆出6种口味的果酱供顾客试吃。结果,有40%的顾客试吃,13%的顾客购买。

第二天,商家摆出了24种口味,有60%的顾客试吃,却只有3%的顾客购买,购买率远低于前一天。

实验结果表明:选择越多,购买率反而越低。

过多的选择,只会让骑象人陷入混沌,最终造成“决策”瘫痪。而只有清晰明确的方向,才能指挥骑象人。

因此,作者提出,“想要成功改变,就必须把模糊不清的目标转化成具体实在的行为,也就是制定关键举措。”

02  激励大象, 只能靠打“感情牌”

你是否常常深感无奈?

明明给另一半交待了无数遍,臭袜子扔进洗衣机,不要到处乱扔,可一切照旧;

明明给孩子讲了一大堆道理,少玩游戏多读书,可游戏只多不少;

明明给下属制定了详尽的目标计划和考核机制,但不过是形同虚设。

这是为何呢?

因为,大象通常不会乖乖就范,道理是懂了,就是不愿做,或不会做。

正如作者所说,骑象人不可能靠强迫来让大象长时间服从。”

那怎么办?

答案就是“感情牌”,从感情面入手,让大象心甘情愿配合骑象人,一同上路。

第一招:先看见,再感觉,然后改变。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三岁小孩都懂的,更何况吸烟者。可为什么那么多吸烟者烟不离手呢?

直到有一天,吸烟者亲眼见到自己的肺部CT,一大团黑黑乎的阴影附着其中,并亲手接过医生出具的诊断书。吸烟者终于下定决心,非戒烟不可,改变由此开始。

这便是有效的改变路径:先看见,再感觉,然后改变。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先分析,再思考,然后改变,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不是源于理解,而源于感觉。"

所以,想要促成改变,就先让对方置身其中,看见并找到萌发改变的感觉。

比如,我们单位为了让员工守住职业底线,就定期组织大家参观监狱,置身于铁网高墙中,真实地感受“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代价。

第二招:  缩小改变幅度,设置“奇迹标尺”。

大象的本性就是好逸恶劳,能少走,绝不多走,能不走,就绝不走一步。

因此,作者提出,“想要一头不情愿的大象迈开脚步,你必须缩小改变幅度。”

心理学家李松蔚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位咨询者“每天过着自己完全不想要的生活”,与父母矛盾重重,想要和解却无能为力;做着毫无兴趣的工作,却又对转行极度恐惧。

他也尝试过“自救”,读书、报课、学习,为转行做准备,但总是没几天就放弃了。他渴望改变,却又无从改变。

李松蔚给他的建议是:只改变5%,每周只拿出一个小时,尝试做改变,比如与父母和解、学习新技能,其余时间完全保持原样。

5周后,这位咨询者反馈,他已每天自发运动、读书,还果断辞职,并得到了一个心仪的工作机会。

这5%的改变,就像滚雪球一样,撬动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改变。

作者称其为“奇迹标尺”,让改变者“将注意力聚焦在可以达到且可以看见的小里程碑上”,并从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和信心。

03  改变路径,让骑象人与大象走对的路

不久前,有位妈妈向我求助,她自称儿子写作业极其不专注,总是坐不住,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

道理也讲了(指挥骑象人),好处也给了(激励大象),可儿子的“毛病”还是改不了。

儿子自己也很沮丧,“我知道要专注,可就是做不到啊,我控制不住自己。”

我了解到,儿子写作业时,这位妈妈通常在客厅看电视,爸爸则在一旁打游戏。而儿子每次离开书桌,要么是借机蹭妈妈的电视,要么是溜到爸爸身后蹭游戏。

于是,我建议:在儿子写作业时关掉电视、放下手机。

这位妈妈恍然大悟。过去,她一直把“不专注”归咎于儿子不爱学习,不听话,沉迷电视和游戏,但其实是受环境所扰。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总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咎于对方的个人特质,而不是对方所处的情境。”

因此,当指挥骑象人和激励大象都不管用时,那就不是人出问题,而是情景或路径出问题了。

骑象人和大象不仅需要通力配合,还要帮助它们营造好环境面的路径,才能顺利抵达终点。

第一招:调整环境。

脸书总部大楼,可装下近2800人,但工作空间是完全开放的,没有私人办公室,也没有任何不必要的墙壁。就连扎克.伯格本人,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

这样的设计,可是扎克.伯格煞费苦心的成果,就为了助力员工间的交流和思想流动,也轻松解决了指挥骑象人和激励大象互动交流的难题。

因此,想要改变他人,不妨考虑一下调整环境。

比如,希望孩子养成阅读习惯,那就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都摆上书。

第二招:利用“从众效应”。

每一个人都无法逃离“从众效应”,人类的行为是会传染的。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长达32年的时间里跟踪观察了1.2万人,结果发现:有肥胖朋友的人,其本人的肥胖概率会增加57%。反之亦然。

正如詹姆斯.克利尔所说,“没有什么比群体归属感更能维持一个人做事的动力了。”

想要改变他人,也可以利用从众效应,召集群体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比如,你想让其他部门按时反馈统计表,你就“广而告之”已有多少部门报送。

04  写在最后

作者说,“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细水长流;改变不是某个时刻,而是一个过程。”

既然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那么,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径,就尤为重要。

所幸,《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给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一条可轻松上路的正确路径。

有了它,改变他人,便不再是难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