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我们也只不过是玻璃弹珠

2020-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第贰DR

现代噪声,当然不仅局限于抖音外放这些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还包括“被浪费的努力,缺乏美感的行为,增加的熵值,导致纽约区局部升温的能源产量以及将会蒸发的‘泡沫’视为‘财富’的错觉”。

在现代噪声中最为突出的是:丰富且泛滥的信息。如今的互联网,以后的万物网,都是信息文明时代的一种基础设施,融化在社会的底层架构中,其积极方面,万物互联,信息普惠;消极方面,架构呆板,信息过剩。

信息过剩的现象,在网络层面,形成“观点”的刻板模式——极端对应。“全球化之下人们的观点往往极端对应,原本分散的不同意见通过自身网络扩大以后加大了聚集效应,发生同质化的同时也加大了集聚化,造成冲突加剧的现象。”在一件负面新闻被报道之后,网络的观点一致鲜明。人们先用自己崇高的道德感给整件事情上一道枷锁,接着开始“问候”事情的甲方,连名带姓,连祖带辈,甚至觉得文字加上表情符号都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唾沫星子,最后给与受害者自己无处安放的同情心。

卢梭说:“远距离的道德是无效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道德。”

我们不能因为一件事情就把人性归结于恶或善,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件事情就带上有色眼镜去看待人类的合理欲求。“人类最初降临于世的时候,他们的仁慈善心与自私本性比较起来,力量简直微不足道,而道德的作用就是逆转这一局面。”道德由家庭扩展到社会,由社会扩展到国家再到世界,而道德观念的不断扩展和提升,得益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教育知识的发展、社会交际的增加。“道德圈分为两种,包括纯精神层面的和行动层面的,其所对应的是理想道德半径和现实道德半径。”而我们常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的就是评论者用理想的道德半径去评论他人,用现实的道德半径来约束自己。个体范围内,我们对于各种社会现象评论的标准,往往是自己的道德观念;而在社群范围中,我们的评论标准是整体性的道德观念。相较而言,后者会比前者更加的形而上,究其原因,是从众心理和个人形象的外在塑造。就像《反脆弱》中说“我们身体里就像有一个开关,每当我们参与集体舞蹈,大规模骚乱或战争,这个为了集体利益而扼杀个体的开关就自动开启了,你会产生从众心理,成为艾利亚斯·卡内蒂所称的‘应和节拍悸动的人群’”。

在现代社会中,社群的声音常常覆盖个体的声音,我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半径同质化,也扁平化了,道德也趋向偏激,偏激道德的聚集又会再次进入现代噪声的循环。

而我们也只不过是徘徊在现代噪声和偏激道德之间的玻璃弹珠。

如何去跳脱这种模式呢?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这种观点被IT业和管理界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

注意力经济,是由商家通过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以谋取未来的商业利益。商家通过各种媒介传达信息,消费者对信息进行筛选,聚集成个人信念,形成相应的商业关系。这种经济模式很好的利用了生物倾向的“刺激—反应”条件,人们不自觉地被外界所控制。

想要跳脱这种模式,我们就必须采用反向思维,脱离外界信息的控制,排除基本条件反射的影响,也就是学会自我塑造

《心流》中说:“外在事件进入意识时纯属咨询,不一定具有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必须由自我根据本身的利害关系,对这些素材加以阐释,才能决定它是否有害。”我们对于信息排查能力的建设是一种自由的心流体验,没有客观环境的束缚,也没有以往经验的依赖,沉入水底的深度体验。

异于看电视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心流的产生会有些许艰辛。看电视,成为肥宅生活的选择固然有它的道理,“可预测的情节,熟悉的角色,甚至大量的广告,都提供一种令人安心的刺激模式。屏幕使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容易处理的小范围之内,心灵跟电视互动,暂时可以不受个人的烦虑打扰”。而心流,是基于自律对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断逼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然后你会满怀敬畏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一种狂喜,一种自我满足。”

我们不应甘于做徘徊在现代噪声和偏激道德之间的玻璃弹珠

我们是朝圣者

我们理应跋涉更为遥远的路途

越过大雪封锁的蓝山

穿过泛着微光的狂怒之海

我们要寻找并且享受心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