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产品上线
作者:简水
原创发表于微信公众号:产品经理简水
1 上线流程
互联网产品上线频繁,发布窗口较多。
有些公司是一周四次,周一至周四均可以发布。
有些公司控制较严格,但至少也有一周二次的常规发布窗口。
频繁上线发布,大家容易懈怠,而且本身工作压力大身心俱疲,极易出现问题。
很多时候,遇到的都是发布了错误的版本、漏了某个人的修改或忘记修改线上配置等各种各样的奇葩错误。
-
做好发布方案,列出上线顺序、注意事项以及回滚方案等。请团队成员开个短时间的站会,讨论确认上线方案。
-
对用户有影响的发布,要选择合适的发布方式,如:使用并行发布,或增量发布的方式降低风险,避免更新版本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
-
提前告知用户,如:发布公告、群发邮件或在粉丝群里进行说明等。
-
上线后,要密切观察用户使用产品的情况,出现问题快速解决。100%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是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它。
2 数据分析
2.1 数据埋点
工期再紧、任务再重,都不能砍掉埋点需求。没有数据埋点,我们就变成了瞎子,再谈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需求就是扯淡。
数据埋点的方式大体分为代码埋点、日志文件埋点和引入第三方工具进行埋点。
埋点的原则是将用户所有的信息和操作都记录下来。我们要知道来了哪些用户?通过什么途径来的?来了以后点击了什么按钮?浏览了哪些信息?又有哪些用户在这个环节就放弃了?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希望分析目标用户、用户来源、各环节转化率以及影响转化率的因素。埋点数据一定要注意全面、准确,但是经常出现数据不完整、不准确、丢数据以及埋点混乱等问题。
2.2 建立业务数据模型
每个产品的特性不同,需要分析的数据也不相同,要根据业务特点建立自身的数据模型。
建立模型是为了监控产品重要的指标性数据和用户行为,希望通过最能反映问题的几个关键指标看业务是否在增长?产品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另外,不同的岗位关心的数据不同,相应的模型也会有所差别。
2.3 学会用数据说话
互联网公司特别重视用数据说话,有数据就不用那么麻烦,直接摆数字就OK。
KPI要有数字、可量化。
产品目标也要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
对于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的分析,也要有数据支撑。
根据埋点数据和数据模型来跟踪观察产品上线后用户的行为,可以确切知晓产品功能是否命中了用户需求?对各个环节和各个维度的数据进行细化,可以了解用户喜欢哪些功能?哪些功能、流程和交互需要进行调整。
一个好的产品,是靠对数据的分析和调整一点点磨出来的。
3 复盘
项目完成并上线后,一般需要开一个复盘的会议,对项目过程进行简单回顾和总结。
复盘会议由项目组成员参与即可。
如果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参与人数较多的大项目,或出现较严重问题的项目,就需要召开一个规格较高的复盘扩大会议。这时需要各个团队的负责人参与。
复盘会议主要讨论如下问题:
-
查看目标达成情况。列出最初的项目目标,对照目标和结果,评估目标的达成情况。
-
总结项目的成功经验。
-
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列出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以及当时的解决方法。
-
怎么样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给出改进计划,并固化到后续的工作流程中。
复盘不是秋后算账,也不是批评和自我批评,更不是针对某个人的批判大会。
复盘的目的是分析问题,总结规律,提升团队和个人的能力。
复盘也是对产品的阶段性总结,对产品发展和下一步规划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4 迭代更新
4.1 更新的内容
下一个迭代版本选择哪些产品功能?
这对产品经理是一个挑战。
运营、市场、合作伙伴甚至老板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产品经理一定要把持住自己的原则。
简单来说,是按照产品功能的优先级进行选择。
功能的优先级是由性价比决定的,价值高并且开发成本低的产品功能优先级最高。
产品功能的价值包含对用户的价值和对公司的价值。
目标用户的需求,由于用户基数大因此价值就高,非目标用户的需求,价值就低一些。
产品功能对公司的价值就是其商业价值,这个也是可以量化对比的。产品功能的价值结合开发成本,就可以获得对应的性价比和优先级。
4.2 更新的频次
更新频次是由开发迭代周期的长短决定,一般为1-2周左右。
但同时也要考虑产品所处的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初创期的产品功能比较单一,需要快速根据用户反应进行改进,因此更新频次会高一些,在1周左右。成熟期的产品,功能相对稳定,更新频次可以适当延长到3-4周,避免经常更新版本让用户反感。
另外,在一些特定事件发生时,如:行业监管或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时,也需要紧急进行产品的更新。
5 总结
上线流程:对线上系统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数据分析:数据是产品经理的有力武器
复盘:复盘能让你快速进步
迭代更新:下一轮开始了
声明:文中图片来自Unsplash
全文完
更多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产品经理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