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纺织父亲
题记: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值得去回忆。一次工业博物馆的参观活动,唤起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无限感慨……
纺织业曾被誉为青岛的"母亲工业",有过"上青天"的市民骄傲,有纺织业与青岛啤酒、四方机车并称工业"三驾马车"的辉煌历史,如今青岛啤酒工业、机车工业依旧保持城市名片的成色,并且走出了国门,有了国际化标准的新标签,而老纺织业,这位曾经的"真人"却悄无声息地隐退了山林……
新旧动能转换时代的产品升级,解放了大量劳动力,让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褪去了"光环",纺织工人也从"不得闲"到"享清闲",从机器前你来我往的穿梭,到机器4.0时代的无人操作,动静并非总相宜!
平静下来的人们开始怀念起工厂那火红的年代,我,作为纺织职工的后代,伴随着父辈们艰苦奋斗的日子长大,亲历了老一辈人的吃苦、流汗、大干、快上,在这里要为一种曾经的平凡,却是无比的敬仰点赞,以此致敬青岛老纺织人!
我的老纺织父亲根深的情结 难以忘怀
上了年纪,腿脚不灵便的父亲,平时是不怎么出门的。然而在今年青岛第一个雪天,老爷子却拎起了拐杖,执意要出门去"走走",他要去的目的地是离家有十里之遥的青岛纺织博物馆,我知道纺织是老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结"。
父亲在十几岁时私塾辍学,来到青岛一家纺织厂做工,从一名童工做到管理,在国有企业"卧槽"了40余年,直至退休,可以说是"老骥伏枥"了一辈子。对于当年弃学做工,父亲说:起初心中有一百个不乐意,出于解决一家人温饱问题而迫不得已,毕竟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
从业纺织也的确提高了一家人生存质量,因为有父亲国棉厂"可观收入",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时代,相比他人,我的一家人能吃得饱,穿得暖,记忆中我似乎没有穿过带补丁的衣服,饭碗中也是常见得有荤素的搭配。
由此我理解了纺织"母亲工业"的含义,母亲的职责是要满足下一代的""嗷嗷待哺",母亲所创造的价值,是要让一个个家庭过得衣食无忧,与今天所要讨论的"脱贫致富"热门话题有着"异曲同工"。
据史料记载,在青岛纺织业鼎盛时期,全行业有十多万从业大军,职工数量约占全市职工总数的1/10,涵盖了棉纺、毛纺、针织、化纤、印染、服装、仿机等工业门类,规模以上企业达800多家,工业总产值1300亿,据称当时青岛市任何一个家庭中都能找到纺织的血缘和印记。在今天,青岛出现了众多"小康之家",这也许该与纺织有着某种渊源吧?全市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纺织可称得上是"三江之源"了。
我的老纺织父亲纺织印象的"苦"与"累"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行业的"苦"与"累"人所共知,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机器在转,人要去干。
第一次接触纺织,是在父亲的引领下。一个星期天,父亲领我坐上火车,从市南到四方的工厂"上班去"了,一路上蒸汽机车前进声响轰隆隆,终于到达厂区车间,听到纺机的声音则是更大的轰隆隆。织布机前,身着工装的纺织女工巡回穿梭,她们对这一刻都不停歇的噪音污染,似乎早已习以为常,充耳不闻了……
父亲对我说,在纺织厂女工是最辛苦的,她们要三班甚至四班倒地"连轴转",照顾好家庭和孩子,对她们来说是种"奢望",对此我感同身受。
由于生长在一个纺织家庭,我从小就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由于是双职工家庭,父母双亲时常"照顾不周",我俨然成了家里面的"小大人",天不亮就起床,为家人煮饭,煮挂面、蛋炒饭、窝荷包蛋之类的简餐,我样样拿手;为便于头发打理,小时候的我没有扎过辫子,留过长发,将一颗"白菜帮"(齐耳短发)发式留到了至今,纺织家庭,我生于斯、长于斯,我经历了现代孩子难以想象的"穷养"……
"甘苦与共"的生活磨砺,让纺织家庭格外珍惜家中"亲情"。在我家,父亲永远是家中的"顶梁柱",他担起了家中买粮买煤所有的繁重活儿,在那个时代的纺织女工的婚嫁也颇受青睐,男方家庭看好的是这个群体中的女孩子"吃苦耐劳"与"持家过日子"。
我的老纺织父亲"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的时代留痕
在我家橱柜的一个角落,保留着父亲的宝贝物件,虽经几次搬家,这些东西总也不舍扔掉。物品包括枕巾、床单、茶缸、大花脸盆……,物品上面,无一例外地盖上了奖字红章,在今天看来这些物品不值几文,而这却是父亲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当选先进是"常态化"的,他的观念中,一个老党员、老先进,就是要比别人干得多、干得好,对任何工作他都全身心地去完成,记得在重视产品质量的年代,纺织企业进行人员重组,父亲被遴选为纺机技术质量监督员,这是一个得罪人的岗位,父亲却义无反顾的担起了这份责任。
父亲在职工作的一摞奖状,至今还保存在家里,论数量第一多的是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状,第二要数书法作品的获奖状了,父亲是单位公认的"秀才",一番舞文弄墨后总会有奖项的收获。如果把父亲在职工作期间所有奖状平铺,真的要占据家里"一面墙"了。
历史的发展进程,将一代又一代纺织先摸推上了宣传墙面。郝建秀工作法、十任郝建秀小组"永远发挥火车头"作用,五一织布法、五三保全工作法,以及"红五月劳动竞赛"等等,劳模胸前的红花代代相传,击鼓传花般传到了我们这一代,这个群体受"母亲工业"哺育,又用一种"劳模精神"反哺于城市经济的新发展……
我的老纺织父亲简朴与实干,纺织人特质
在父亲工作过的厂子,一个美丽的传说流传了多年,内容大概为:一位工人老师傅,为供养家中两个女儿上大学而省吃俭用,吃糠咽菜,故事中的主人公说的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在年少时就弃学就工,文化低,学历浅,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因此培养下一代成为"读书人"是他的致力所为,上个世纪80年代,我和妹妹先后考取大学,在当时的纺织厂引起不小轰动,因此父亲这位草根家长也就成为厂里"教子有方"的明星了。
为了下一代,父亲生活真的会"窘迫"到吃糠咽菜的地步?当然不是!还原真相,父亲说只因带了一顿馒头、鸭蛋、白煮菜的午餐被一位工友发现,就杜撰成了故事。父亲说他很是理解当时的工友对于知识改变命运有多么的渴望,也就不忍心去戳穿一个充满善意的励志谎言了。
纺织工人"节俭意识"倒是令我费解的。退休后父亲开启了外出旅行的新生活,相约工友一道,无论去哪里,多远的地方,一帮老爷子总是像备战备荒时期在拉链,背上干粮袋,乘坐公交车,并美其名曰:做健康环保"自由行"。
父亲的晚年生活很是惬意,与他一同进厂的纺织女工也大都过上了"颐养天年"的生活,从奋斗的工厂到家庭的回归,再返回到变幻的社会,多重角色转换中,他们芳华已不再,理想亦终归。
寻根纺织,古老的机杼声似在耳旁,纺织博物馆的展台前,80岁的父亲还在思量;青岛——纺织的故乡,未来新一代的纺织人,又将复兴"上青天"辉煌?我在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