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看天下

新生大学:马东与许知远,你喜欢哪种知识分子?

2017-09-07  本文已影响53人  新生大学
第一季不温不火的《十三邀》,这两天突然间刷屏了。《十三邀》第二季第一期,许知远采访了马东,就是这次谈话被看作是一次“尴聊”,在一夜之间许知远被人们无情地嘲讽和鄙视,同时被冠上了“尴尬公知”的名号。

的确,就主持人而言,许知远显得相当稚嫩,在镜头下他的缺点被无限放大:自恋、偏执、高高在上。

其实这些都只不过是表象,在这出舆论狂潮中,许知远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人们对他的不屑,倒是反映出人们对“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的新的认知。

这已经不是许知远第一次被吐槽了,在《十三邀》第一季中,许知远采访罗振宇,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尴尬场景。他说:我就是个唱挽歌的人,你不觉得挽歌很美么?罗振宇说:唱挽歌是在浪费生命。

而在这次对马东的采访中,更是存在着这类貌似不协调的对话,在访谈中许知远问马东:你喜欢这个时代么?马东说:喜欢。许知远问他:你说这话的时候没有半点犹豫么?马东脸上微微露出了一点复杂的表情,说:没有。许知远有点尴尬地向后仰了一下,笑着说:那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显而易见的是,马东的回答不符合许知远的认知,在他的认知中,知识分子应该是理想主义者,面对这样浮躁的世道,你应该去批判它,怎能与之“同流合污”呢?

这就是这次访谈中的最大争议,也许就是他们对于“大众”的态度。在这当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讨论,是关于一个“ 95 %和 5 %”。

许知远的困惑在于他不满于这个粗鄙的时代,大部分人都是娱乐至死,缺乏对于精致化的追求。而马东却认为,

如果从客观上看,马东和许知远都属于那 5 %,他们是文化精英,但是他们对于大众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许知远是拧巴地抗拒,马东则是欣然接受。

对于马东也许人们会更为熟悉一些,作为马季之子,他天生带着光环,之后又在央视担任过主持人, 2014 年马东炮制了《奇葩说》这么一档现象级综艺节目而且成功了。毫无疑问,马东非常成功地融入了市场,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而对于许知远,他显然有意识地远离大众,一直强调自己独立写作者的身份,他出版过《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在FT中文网和《经济观察报》写过专栏。

2006年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单向街书店,并宣称只卖他自己喜欢的书,这是一家极具文艺气质的书店,书店的名字“单向街”取自德国著名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单向街》。

其实,在这场舆论大战中,马东和许知远早已不是作为个体而存在,他们所展现的是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

许知远所代表的是非常传统的知识分子,从他的身上你可以看见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一方面他们追求真理、批判社会、悲天悯人;另一方面,他们清高自傲、不接地气、孤芳自赏。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知识分子的地位很高,他们是某种意义上的精神贵族,承担着“启蒙者”的角色。在他们的认知内,是有绝对的高雅和低俗的,比如看莎士比亚肯定要高于看郭敬明,看书是绝对好过玩游戏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知识分子对娱乐节目的批判了,在他们的眼中那就是毫无意义的,许知远的言语还算比较温和,李敖就更为直接。

他曾破口大骂《康熙来了》低俗,小S 妖娆有余、程度不足,以无知通吃两岸而俗化之,更指出蔡康永、小S成名了,在年轻人中影响力巨大,却没负担起社会责任来,只谈吃喝玩乐打屁这些没营养的内容。

他们虽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却也自带着优越感,无论中西皆是如此。柏拉图认为生活是一个洞穴,充满幻象,只有走出洞穴的哲人才洞悉生活的真相,出于对我们的爱,哲人不仅自己认清了真相,还要回到洞穴带着我们一起往外走。

这意味着知识分子有责任去告诉人们何为更好的生活,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显而易见的是,在这套体系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也是被人们所诟病的地方,就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自恋。

尤其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民主理念的普及,世界正在不断地去中心化,人们无比地厌倦说教,就像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那句“我是为你好”,而知识分子就像是那个苦口婆心的父母。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如今“知识分子”这个词语是带着某种讽刺色彩的,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白左”、“精英”等,他们被看作是一群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接地气的人。

所以,许知远被骂并不稀奇,早在他之前高晓松也曾被看作是“不知人间疾苦”,马东在《奇葩说》中说过,“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而对于如今的知识分子,被骂也似乎就是他们的宿命。

在这次访谈中,马东是占据上风的,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许。毫无疑问马东是个聪明人,他不拒绝新生事物,且能在娱乐的同时不忘初心,为人们提供一些思考。

《奇葩说》是一档娱乐节目,也如马东所言,他们讨论的话题很大众,一点也不先锋,这些话题在一百年前就被讨论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起到了一定意义上的启蒙作用,因为现实是有很多本应该是“常识”的观念依旧没有被人们所接纳,比如同性恋。

同时在商业方面,马东也取得了成功,他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

这实际是一种新兴的“知识分子”,当然你也可以称之为知识商人,他们貌似对深度没有太多的追求,但积极融入人群,去创造他们所喜欢的内容。

如果针对这次访谈的讨论只是到这里,仿佛宣告着一个事实:我们应该抛弃许知远,积极地拥抱马东,那未免显得太过于浅薄,且陷入到了非此即彼的谬论中。

也许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或许不再需要导师式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们身上的批判性思维却并没有过时,对于这个世界,我们需要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去勇敢地指出它的弊端。

而对于所谓的知识付费狂潮,拥抱新技术没有错,但是盲目地迎合市场,无所谓好坏,陷入虚无主义,那么知识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当然,这些问题很复杂,一次简短的访谈无法承载,无论是许知远还是马东都不是完美的知识分子。

在当下的语境中,提到知识分子,人们会默认为是作家、记者、教授、学者等,也许在未来,知识分子不会作为一个阶层所存在,但是它不会消亡,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质所存在。

那些追求知识和智性生活的人,都可以称为知识分子,人类也许不需要高高在上的导师,但却需要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至于要不要融入大众,引用北大教授戴锦华的一句话:“做现实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

题图:沫沫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微博:@新生大学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