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之死
颜回,“孔子的学生”、“好学”、“仁人”、“不迁怒、不贰过”、“安贫乐道”、“复圣”,这位被贴了N多标签的牛人,又因“早死”而被无数后人缅怀、惋惜。颜回之死,曾引发许多人感慨,并得出很现实的领悟,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喜欢寻根究底、追本溯源,是我在学生时代养成的一个很无聊但有趣又似乎有意义的习惯,就连“颜回之死”这样的命题都不放过。如下便是一通无聊度日的思索和漫无目的的调侃。
颜回姓颜,这是废话,但很重要。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际遇往往都受出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姓什么很重要,它包含了人的初始化身份地位、家庭背景、成长环境,还有一些够得着但不一定好的资源。中国人的姓氏,主要靠“地缘”和“血缘”两根主线支撑。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至商末,西伯侯姬昌搞起革命,建立西周,次子姬发为周武王,四子姬旦即周公旦。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封在鲁国,其子孙有被封在颜邑,遂以封邑为姓,称颜姓。颜回,正是春秋末期鲁国贵族颜氏之后,颜氏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仍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所以,颜回是典型的“没落贵族”。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落难后,逃往鲁国。孔子的母亲颜徵在与颜路是族亲,颜路又是孔子早期的学生。颜回公元前521年出生,十三岁时父亲颜路送颜回到孔老师那里开始上中学,经过六年苦学,终于完成学业,毕业后,颜回没有去做官、也没有找别的工作,而是选择了留校,给孔校长当助教。当然毕业后,他也没忘记人生大事,十九岁向宋国戴氏求婚,二十岁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子颜歆。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隳三都”的计划失败,在鲁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已不可能,便离开鲁国,二十四岁的颜回开始跟随老师周游列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颜回三十八岁,孔子六十八岁,鲁国正卿季康子派使臣公华、公宾、公林带着礼品到卫国来迎接孔子一行归国。从此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夏历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儒学宗师颜子病逝。由于家境困难,无力按照当时有关礼仪殡葬,最后经他的父亲颜路四处筹措,并在其弟子及同门好友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葬礼。
颜回一生,虽不像世俗传言的那么短命(传言二十九岁就死了,但我认为二十九岁应该是头发全白,过了四十岁才死的),也确实不算长命。探究其死因,可分为三个方面。
直接原因:过劳。好学成癖,连孔子都经常忍不住夸赞。这一点不必多说,从《仲尼弟子列传》里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即可看出。颜回除讲学外还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而且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还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在整理《易》的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
深层原因:“作穷”。“作穷”必须加引号,因为颜回本身真不能算穷,最多是不很富裕。有一回,孔子问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现在家境衰落,地位卑微,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回答说:“我不愿意。我城外有五十亩地,足够供给吃饭;城里还有十亩土地,足够供给穿衣;弹琴足以自求娱乐,跟老师你学的道理足以让自己感到快乐。所以我不愿意做官。”颜回“高尚”之处正在于此,就是喜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为生计忧,亦不把钱赚。辛苦求学问,直至健康毁。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发出警告,却不放在心上。后人有称“鞠躬尽瘁”者,不知其初衷矣。
根本原因:道德“绑架”。绑架一词,略有夸张,但不过分,或可理解为束缚、自我定位。把高高的道德标准置于己身,二十四小时律己,有太多的“不能不”,形成无形枷锁、习惯性约束。后世有人称赞他是“复圣”,也有狂狷之士,谓之曰“孔教徒”。我是不敢妄论“儒”与“道”的,更不敢对颜子的儒学、道学研究有不敬,只是有点疑惑,说好的“道不远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