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稿 |《月亮与六便士》:一个中年大叔的叛逆之旅
前言
大家好,欢迎收听。
今天我们来分享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成书于1919年,一经问世,便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小说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出版100年来,被翻译成62种语言,风靡110个国家,累计销量过6000万册。
《月亮与六便士》首先,我们来了解本书的作者毛姆和本书的写作背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生于巴黎,1965年12月16日于法国病逝。毛姆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
早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毛姆就经常去巴黎,开始接触和研究绘画艺术,并喜欢上高更这位画家和他的画,特别是高更在塔希提时期的画作更是让毛姆深深着迷。1917年,毛姆在伴侣的陪伴下终于到达塔希提,亲眼看见了高更曾经描绘过的岛屿。回去后不久,毛姆就以高更为素材创作了《月亮与六便士》。
关于这部小说的名字《月亮与六便士》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在毛姆的那个时代,六便士是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创造了一个只为梦想而存在的灵魂。主人公史特利克兰生活在伦敦的一个中产家庭。突然有一天,他仿佛魔鬼附身般抛下了正常的生活,开启了一段叛逆的艺术追寻之旅……今天我们就来解读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一场有预谋的中年叛逆
第二部分:一位不近人情的画痴
第三部分:一个伊甸园一样的小岛
第一部分:一场有预谋的中年叛逆
现在我们来讲解第一个重点内容:一场有预谋的中年叛逆。
中年是什么呢?说的矫情一点,中年比少年时少了些意气风发,多了些被岁月打磨的无奈;中年又比老年时多了些俗世的负担,少了些看淡人生的豁达。说的现实一点,中年就是一个不上不下的年纪,有点资本也有更多羁绊,生活更多的是一地鸡毛。但无论如何,中年与叛逆很少联系在一起。而《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就起始于一场有预谋的中年叛逆。
史特利克兰先生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年人。他有一份证券经纪人的稳定工作。他和妻子相敬如宾。妻子是个喜欢社交的勤快的家庭主妇。还有一双儿女。怎么看这都是一个幸福的中产家庭。他们夫妇过着无灾无难的平淡生活,彼此诚实,日子过得也还算体面;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变老,看着儿女长大成人,到了年龄就顺理成章地男婚女嫁。就这样度过平安而并非庸碌无为的一生后,寿终正寝,入土为安。没有比这家人更寻常的了。这也是大多数人所拥有的生活——一眼看到底,无波无澜,也让人享受其中。甚至许多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也不过如此。而就是这样一个四平八稳的中产阶级家庭中的一个泯然众人的中年大叔,却毫不犹豫地走上了一条离经叛道之路,仅仅因为他年少时对绘画的那一点点热爱的火苗。
史特利克兰从小就很想做个画家,可他的父亲非让他去学坐生意,因为做艺术赚不到钱。史特利克兰在夜校业余学画画一年之后,毅然决然地辞掉了证券经纪公司的工作,留下了一封不到十行字的信,抛妻弃子从伦敦到巴黎,蜗居在又脏又乱的小旅馆,只为追逐他的艺术梦想。
在外人看来,一个历经十七年婚姻生活的男人突然抛下妻子离家出走,而在这之前居然从没发生过任何事情让妻子觉察出他们的婚姻生活并非一切美满,这显然太不可思议了。连妻子也认为,”我记得在我们结婚前他倒是常常鼓捣个颜料盒。可是他那样的胡乱涂鸦肯定谁都没见过。我们常常取笑他。他绝对没有画画的天赋。”因此,妻子也好,亲朋好友也好,大家都认为他是因为外遇才离家出走。
妻子宁愿告诉别人,她的丈夫是被别的女人勾走了魂,也不愿意承认他是为了自己的梦想离开了家。因为,前一种情况丈夫尚还有回来的可能性,后一种情况无异于天方夜谭,也许说出去也没有人信,这标着作为妻子的她的彻底的失败。经此变故,妻子被逼成了女强人,无意中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讽刺的是,即便后来妻子自己事业有成,她也认为女性靠自己养活自己是一件非常不体面的事情,还在期待丈夫能够迷途知返。
但她的丈夫已经打定主意不会回头了。史特利克兰的“叛逆”不是心血来潮,不是一时兴起。他的心灵深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创作欲望,这个欲望虽然被他的生活环境所抑制,却一直在顽强地成长,就像癌细胞在人体组织中长大一样,直到最后完全控制住他,逼迫他无法抗拒,只能付诸行动。这样的叛逃后,这位中年大叔有了很大的变化,外在看起来令人不齿,可他获得了内心的自由。就像他的朋友所说,“上次我见到他时,他看上去还算仪表整洁,可是心神不宁;现在他浑身邋里邋遢,神态却非常自在。”
第二部分:一位不近人情的画痴
接下来,我们来讲第二部分,一位不近人情的画痴。
史特利克兰在巴黎的生活仍然穷困潦倒。他一幅画也没有卖出过,他根本也没有想卖。为了糊口,他给人当过导游,做过翻译专卖药广告的活儿,还当过粉刷油漆房屋的油漆匠。他始终没有停止艺术创作,但他不参加画展,也不肯给别人看他的画,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想成名,是一个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的人。只有蹩脚的画家德尔克·施特洛夫认为他是一个天才。
这一年快过圣诞节的时候,史特利克兰生了很严重的病,发着高烧,不能下床。为了能更好地照顾他,德尔克·施特洛夫想将他带回自己家去休养。这个决定得到了德尔克的太太勃朗什·施特洛夫的强烈反对。勃朗什也说不清为什么很怕史特利克兰,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东西令自己害怕。但最终妻子拗不过丈夫,德尔克还是将史特利克兰带回了家。
在施特洛夫夫妇精心照顾下,史特利克兰很快恢复了健康。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勃朗什·施特洛夫却被史特利克兰强烈的吸引,坠入爱河。德尔克感觉到了妻子对史特利克兰的爱慕,终于忍无可忍,委婉地让他离开。勃朗什坚定地要求跟史特利克兰一起走,她已经无法再跟她的丈夫生活下去了。善良的德尔克不忍心妻子跟着史特利克兰受苦,主动把他自己的住处和画室让给了他们,自己离开了。
然而这一段不伦的恋爱没有持续多久。或者说这段恋爱本身就是勃朗什的一厢情愿。于史特利克兰而言,女人只不过是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就像他自己所说,“我是个男人,有时我需要女人。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要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所以我恨它,它囚禁了我的精神。我渴望有一天我能摆脱所有的欲望,可以让自己毫无羁绊地专心画画。”他连自己也不爱怎么会重新陷入爱情呢?他对勃朗什只有一个要求,别来打扰他。这一点渴望爱情的勃朗什是做不到的。最终,这场单方面的爱恋以勃朗什自杀而告终。施特洛夫夫妇本来平静的生活被史特利克兰轻易地毁掉了。
勃朗什死后,悲伤的德尔克回到了曾经与勃朗什生活过,后来又让给了史特利克兰的画室。在画室里,德尔克看到了史特利克兰以勃朗什为模特画的一副人体画。在悲痛、嫉妒和愤怒驱使下,他想要毁掉这幅画。就在他举着刀要扎下去的时候,他看清楚了这幅画,被这幅画震撼了。他认为那是一幅伟大的杰作,也使他更加欣赏史特利克兰的艺术才华,他甚至愿意不计前嫌邀请史特利克兰跟他一起回老家荷兰开始新的生活。当然,史特利克兰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他对勃朗什的死无动于衷,对德尔克的邀请嗤之以鼻,他的心肠冷酷到没有人性的地步。他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标,为了追求这个目标,他不仅甘愿牺牲自己——这是很多人能做到的,他也不惜牺牲别人。
第三部分:一个伊甸园一样的小岛
现在,我们来讲解第三部分,一个伊甸园一样的小岛
多年以后,史特利克兰几经漂泊流落到了塔希提岛。塔希提岛位于南太平洋,远离文明社会。这里民风淳朴,美得像伊甸园一样。史特利克兰与岛上的土著女孩艾塔结了婚。这以后的三年是史特利克兰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他们住在离村子有点远的一个小木屋里。有时一连几个星期,他们的家都无人光顾。史特利克兰画画、看书,天黑后,就同艾塔一起坐在露台上,他一边抽烟,一边望夜空。后来他们有了孩子,艾塔做饭、照管孩子,从不打扰史特利克兰,只是陪着他。
在这个偏远的海岛上,史特利克兰似乎并没有像在他的家乡那样遭人侧目而视,这里的人反倒对他都很同情,他的喜怒无常也都被人宽容接受,这里的环境更能使他如鱼得水。他生活在这里,忘记了世界,世界也已把他遗忘。在这里史特利克兰可以放任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没有任何干扰。
然而,好景不长。史特利克兰患上了麻风病。在那个年代,患上这种疾病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可是史特利克兰毫不在意,他只想知道他还剩下多长时间可以用来画画。在知道他的病情后,所有的人都远离了他,只有艾塔一直照顾着他,看着他在自己居住的木屋里的墙壁上作画。后来,随着病毒的进一步侵袭,史特利克兰成了瞎子。他整天坐在那两间他画了画的屋子里,一坐就是几个钟头,用他已经没有视力的眼睛望着自己的作品。他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的命运,也从未失去过勇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灵一直是安详、坦然的。
最终,史特利克兰全身溃烂而死。艾塔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画满壁画的木屋,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一幅伟大的杰作就此不复存在。史特利克兰的人生已经圆满了。他创造了一个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创造是美好的。然后,他怀着骄傲和轻蔑的心情,把它毁掉了。
史特利克兰去世多年以后,他的绘画才能终于被世人发现,他的遗作成为大家争相收藏的艺术品,可是这一切已与他无关。
结语
好了,我们通过一场有预谋的中年叛逆、一位不近人情的画痴、一个伊甸园一样的小岛三个部分回顾了《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要情节,回顾了一位中年大叔的叛逆之旅。
我们知道,这部小说是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为原型创作的。史特利克兰的经历中有着高更的影子。高更早年曾经当过海军水兵,后进入证券交易所工作,有着丰厚的收入,1873年他娶了一位贤惠的妻子,之后有了五个可爱的孩子,过着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在印象派朋友的影响下,高更开始作画。1882年股市狂跌,高更下定绝心成为职业画家。1885年,高更和妻子分居,与家庭断绝联系,并试图探索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890年高更来到了的南太平洋塔希提岛,并逐渐形成了自己成熟而独特的画风。1901年,高更到了马克萨斯群岛,此时的他已经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1903年5月8日,葬身于荒凉的岛上。
高更《自画像》(1896)毛姆笔下的史特利克兰是以这位伟大画家为原型的,但很明显不完全是他。高更走上艺术之路大抵还有点生活所迫的意味(股市狂跌)。而史特利克兰从一开始就既决绝又狠心,不给自己留一点退路。最终他也是生前凄凉,徒留身后名……
梦想和现实往往是一对矛盾。我们也许会常常抬头望月,但不会只看月亮,还要操心去捡脚下的六便士。诗和远方固然是我期许,但眼前的苟且也往往是挣不开的桎梏。所以,像史特利克兰这样纯粹的人才会显得尤为难得吧…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