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最热闹的淮海路,约一场不一样的逛马路
要逛完淮海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不像一般的文艺小马路距离不长,淮海中路从西藏南路到华山路全长有5公里多,光是走下来就不容易,更不要说一路上要看、要逛的那么多,累计下来,一天是走不完的。所以这次就跟着大家一起,从黄陂南路逛到陕西南路吧,这是淮海中路上最热闹的一段街区,也是人们常说的去逛淮海路要去的地方。
淮海中路282号 香港广场
香港广场坐落在淮海中路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是丽丰控股在上海的旗舰项目。自1997年落成以来,在上海已建立了超卓的名声,成为家喻户晓的重要地标之一。
香港广场由香港著名的谢宏毕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大楼以南北两幢高三十八层的双子式全屏玻璃帷幕综合大楼为主体,以空中走廊连接,建筑总面积14万平方米。南座为高级商业商务楼,面积79,000平方米,集办公、购物、娱乐为一体,是汇聚了全球奢侈品牌最瞩目的高档零售点之一。北座为酒店式豪华公寓。
香港广场最热闹的店就是北座一楼的苹果零售店了,2010年9月25日,AppleStore零售店上海香港广场店正式开幕,这是苹果在上海的第二家零售店,店内的顾客那也是真的多啊。
淮海中路300号 上海K11
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坐落于淮海路的黄金地带,地下三层至地上六层,面积约40000平方米,周围配套设施成熟。K11是首个把艺术、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融合的全球性原创品牌。地下三层开辟了3000平米的chi
K11艺术空间定期举办艺术展览、教育讲座及工作坊等互动,实践K11普及艺术、让艺术融入生活、为大众所欣赏和喜爱的愿景。
位于中庭拥有9层楼高的瀑布,透过自动电感随着气候条件优化系统调节水量,是亚洲最高的户外水幕瀑布,超过2000平方米的垂直绿化墙可将收集的雨水作为建筑物冷却系统使用。位于三、四楼的餐饮设施,拥有一座城市农场,可直接通往绿化完善的屋顶花园及停车场,在淮海中路如此繁华时尚的商业街,真是难得一见的都市绿洲。停车场在商场的最高层6-9楼,这在上海甚至是国内的商场中都是比较少见。
淮海中路358弄 尚贤坊
尚贤坊在淮海中路358弄,淡水路、马当路之间,原法租界公董局大楼也即是现在中环广场的对面。尚贤坊是很典型的普通石库门旧式里弄住宅,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尚贤坊所在的地块原先坐落的是法国天主教会产业,尚贤坊的名字来源于1897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李佳白在北京创立的尚贤堂,英文名称"中国国际学会",因为它既信仰耶稣,又尊崇孔子,因而中文名叫“尚贤”。1900年北京的尚贤堂被义和团烧毁,1903年李佳白来上海重建,选址就在霞飞路北侧,1927年李佳白逝世后,尚贤堂宣告解散。
1921年房地产商利用尚贤堂的名气,在尚贤堂南侧的大草坪上建造了石库门里弄房屋尚贤坊,占地面积61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180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位于淮海中路的入口是尚贤坊的总弄,沿街为联排式住宅,共14幢3层楼房。底层为商铺,设有骑楼,也叫过街楼。总弄采用西班牙式米黄色水泥拉毛外墙,弄口屋檐水泥压顶,立面饰以巴洛克线条和花饰,后来沿街底层商店装修时已将原有的风格全都改变,只有三楼上的山墙能依稀看出原来的痕迹。弄内有共57幢两层楼房,清水红砖外墙,3条横的支弄与总弄形成丰字形。
在当时,尚贤坊可谓是顶级豪宅,居住者以小商人、教师、作家居多。郁达夫就是因为到尚贤坊去探望住在这里的作家朋友孙百刚,而认识了王映霞。著名作家丁玲、胡也频和沈从文也在此居住过。著名演员周璇童年时曾与养父母居住在这里。
2016年,成功开发了K11大厦的新世界集团接手尚贤坊地块,将打造一座涵盖商业、酒店、办公的综合项目——K11二期,与已经建成的K11一期将成为上海的时尚ICON,古典与现代在此交融。
淮海中路375号 中环广场原公董局大楼
淮海中路375号,曾是法租界的最高管理机构法租界公董局的大楼。
法租界公董局成立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是旧上海法租界最高的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董”指的就是“董事”,因为公董局是由许多人组成董事会,所以叫作“公董局”,而总董就相当于法租界的最高执行长官。公董局最初的办公楼位于公馆马路现金陵东路174号,1934年迁入淮海中路上的新大楼。
这栋假3层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建成于1909年,占地面积630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800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平面规整对称,两端及中部向南北两侧略有前出。清水红砖外墙,四坡瓦屋顶,勒脚、窗口、主入口女儿墙采用仿石式样。
1911年大楼建成后作为法国小学,后作为法国军队的兵营,然后就成了公董局大楼。太平洋战后爆发后,公董局宣告解体,法租界收回,该区域被改为汪伪上海特别市第八区。这里就成了第八区办公地。
抗战胜利后作为国民政府的社会局、教育局、地政局、税务局办公地。解放后也曾在此设立劳动局、教育局、地政局等机关。1958年改为比乐中学校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比乐中学迁出,改建成中环广场。
准海中路464号 上海哈尔滨食品厂
淮海路上的哈尔滨食品厂,总是门庭若市,老上海常说:这不是小时候经常去的吗?
上海哈尔滨食品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上海人难以忘怀的记忆。上海做西点、吃西点都极为讲究,在上海却有一个哈尔滨的食品厂,这说起来还真是一件新鲜事儿。
哈尔滨食品厂的前身是1936年山东人杨冠林创办的“福利面包公司”(Harbin
Bakery),为什么名字叫哈尔滨,据说是因为杨冠林年轻时曾在哈尔滨和海参崴以做面包为生,因而学得制作俄式西点的好手艺。后来就到了华俄混居的霞飞路,开了一家前店后场的食品店,以面包为主,兼营各种俄式点心。解放后改名哈尔滨食品厂,后来又合并了高桥食品厂、海燕食品厂,同时拥有“哈氏”、“高桥”、“海燕”等淮海路上曾经的著名品牌。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时,哈尔滨食品厂的糕点曾作为招待外宾的点心,赢得了尼克松总统的赞美。
哈尔滨食品厂的明星产品,有“杏桃排”为代表的排系列、蝴蝶酥、西番尼和登山蛋糕等。制作杏桃排的师傅们都有着几十年丰富的糕点制作经验,每一块小小的杏桃排都是全手工制作完成;“大蝴蝶酥在国际饭店,中蝴蝶酥在哈氏食品”的说法,则体现了大家对蝴蝶酥的青睐,由于每天限量供应,常常是“一斤难求”。登山蛋糕则来源于1974年特地为我国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运动员设计的蛋糕。西番尼的名字很特别,她在上海话中谐音“喜欢你”,这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青年男女中风靡的恋爱糕点。
现在,上海的西点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美,哈尔滨食品厂的点心勾起的却是温馨的回忆,是永远也带不走的儿时回味。
淮海中路447-479号 上海妇女用品商店 原培文公寓
淮海中路上的上海妇女用品商店现属于百联集团,这是一家以“女性”为主题的中高档女性用品商店,主打职业女装、太太服饰和漂亮妈妈等主题,消费对象是25-50岁的职业女性,主要经营有时装、羊毛羊绒衫、皮鞋、包袋、护肤品、内衣和准妈妈用品等女性专业特色用品。
妇女用品商店的格局很特别,一般的商场内部都是连通的,而这里的门面却被门道分隔成几段,因此在这里逛街你要进去了出来再进去,不像是一个商店,更像是几个独立的店面,实际上,这里以前确实是十几家经营时装的不同公司,1956年公私合营,才合并组成了国营上海妇女用品商店。
商店所在的大楼是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原为1930年万国储蓄会兴建的高层公寓楼盘培文公寓,又叫皮恩公寓,是当时法租界内有名的公寓建筑,建筑面积14362平方米,9层高40.5米,共有住房46套。公寓由2幢建筑组成,主体是一幢沿街的长体型公寓大楼,沿雁荡路、淮海中路、重庆南路而立,底层设商铺,外观采用装饰艺术风格,清水红砖外墙间以水泥墙面粉刷,竖线条红白分明,立面凹凸较多,混凝土屋檐和门檐突出在外,横线条粗犷清晰。南面为一排3单元的组合体,称“小培文公寓”。抗战爆发后,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财政部长的孔祥熙买下培文公寓。
淮海中路491号 全国土特产食品公司
上海全国土特产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于1936年,最早叫培丽土产公司,由江苏商人鲍氏兄弟俩创建,主要经营沪杭、沪宁沿线地区的土特产食品和日用小商品共200余种,店面也从原来只有1开间,扩大到4开间,又到8开间的大店。顾名思义,这里有许多全国各地的各种土特产,尤其以自制玫瑰腐乳、辣腐乳、各种辣酱和糟醉水产品为特色,是零食爱好者们喜爱的地方,在这里,足不出沪就可以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美味。
淮海中路567弄 渔阳里
石库门是上世纪20年代上海流行的弄堂建筑,可以说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在时尚摩登的淮海中路567弄,华亭伊势丹商厦西侧,却有一条外表修缮整洁、极为典型的石库门老式弄堂,这就是著名的渔阳里。
在卢湾区的历史上有3处渔阳里,分别是南昌路原环龙路100弄1912年建成,淮海中路原霞飞路567弄1920年建成和重庆中路64弄1930年建成的渔阳里。霞飞路的渔阳里就在环龙路渔阳里的北边,建成后为了区分环龙路的渔阳里改叫铭德里,后来霞飞路渔阳里因与环龙路铭德里相连通,也改叫铭德里,民间以铭德北里、铭德南里来区分。1957年淮海中路567弄又叫回渔阳里,于是民间将其称为老渔阳里,把重庆中路64弄叫新渔阳里。
霞飞路的渔阳里较原环龙路的渔阳里规模大了很多,占地面积约4.44亩,总建筑面积4005平方米,有砖木结构2层石库门住宅33幢。
渔阳里6号一幢建于1917年的二上而下的石库门,就是团中央机关旧址。这里原先是戴季陶的寓所,1920年春戴季陶迁出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杨明斋在这里筹设“中俄通讯社”,这是建党前夕上海共产主义者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1920年8月22日,俞秀松等人在这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并在此设立团中央机关。1961年3月,此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海中路615号 长春食品店
长春食品店始建于1952年7月,是淮海路上最早开设的国营食品商店,商店主要经营各种高、中档食品,有茶糖糕点、烟酒、南北货、冷饮、营养品等,是深受大家喜爱的老字号食品店。
长春食品店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卢湾区消费合作社第一门市部,这是卢湾区的第一家国营食品商店,店址最早在思南路,1958年搬到淮海路,改名红旗食品商店,1960年改为长春食品店。因为“长春”的名气响,1992年,卢湾区糖业烟酒公司重组时,还用了下级单位的名字,取名“上海市长春(集团)公司”。
淮海中路624号 上海香港三联书店
淮海中路624号,有一家上海香港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前身是三十年代由邹韬奋、徐伯昕等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1948年,因国民党查封,生活、读书、新知迁往香港,随后合并为三联书店。1990年,上海图书公司、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和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联合投资组建了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的书店,这就是上海香港三联书店,又称沪港三联书店。
沪港三联书店自成立以来就成为上海滩书业界注目的焦点,曾开创了沪上书店业的四个“第一”:第一家采取开架售书、第一家实行站立服务、第一家使用条形码售书和第一家开办书店夜市,曾几何时,这四个“第一”倍受各界人士的赞誉,被称为上海书界的一颗明星。
淮海中路755号 无印良品旗舰店
淮海中路755号,曾是百联集团所属的东方商厦,2015年改为淮海755,是百联集团尝试转型在淮海路上打造的首座时尚生活体验馆。
2015年12月12日,日本最大的日用品牌无印良品世界旗舰店在淮海755大楼开业,开业当天人气爆棚,为保证顾客的购物体验,店内实施了人流控制,因而排队的队伍长达百米,要等候一个多小时,开业当天销售额超过200万,刷新了无印良品全球新店开业首日的销售纪录,成为当时沪上的一个新闻热点。
无印良品是1980年诞生于日本的一个杂货品牌,在日文中意思是没有品牌标志的优质商品,它倡导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在上海有多家分店。这家旗舰店共有三层楼,一楼以服装和配饰为主,二楼是文具和家居用品,三楼饮食和图书文化空间是这里最特别的地方,全店有3万多本精选书籍,这里的书不是一般的畅销书,而是和文化、设计相关的书,分为“衣、食、住、行、育、乐”六大主题,同时有很多和无印良品品牌文化相关的书籍。书架上方悬挂着计算器、文具盒、咖啡杯等装饰物件,旁边一个读书分享空间和料理餐厅,充满了浓浓的文艺情怀。这里到处是书,到处是植物,似乎它并不是一个商店,而是一个充满了设计感和良好体验的休闲空间。
淮海中路845号 红房子西菜馆
红房子西菜馆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法式西餐馆之一,它的前身是1935年一个叫路易·罗威的意大利籍犹太人在霞飞路创办的罗威饭店。
罗威曾是外白渡桥旁“理查饭店”的领班,有丰富的饭店管理经验;他与常住饭店的一个交际花法国姑娘结为夫妻,两人就在法租界霞飞路开设了一家西菜馆,并给它取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在罗威家(CherRover),俗称罗威饭店。抗战期间罗威饭店被迫关门。1945年,罗威又重新买下陕西南路37号的店面,重新开业,取名“喜乐意”(Cherlouise),又有“在路易家”的意思,罗威还把店面刷成红色,给人热情洋溢、喜气洋洋的感觉。当时罗威请到了人称“西厨奇才”的俞永利,创出了一批拿手菜,尤其是烙蛤蜊。本来法式菜单只有“烙蜗牛”,由于当时进口的蜗牛中断,俞永利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发明了一道“烙蛤蜊”深受顾客们的喜爱。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在品尝这道菜后赞不绝口,将其加入了法兰西菜谱。从此“烙蛤蜊”名扬海外,来华访问的人士凡来红房子必点这道中国人发明的“正宗法国菜”。
新中国建立后,上海人刘瑞甫接收“喜乐意”,因为店面是红色,于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时便把“喜乐意”改名为红房子西菜馆,从此“红房子”面世。“红房子”曾招待过数不清的贵族显要,不少国家元首和知名人士到上海访问,都慕名来品尝这里的法式名菜。周恩来总理在外事活动中,多次向外宾说:“吃西菜,上海有一家红房子西菜馆。”
淮海中路870号 国泰电影院
位于淮海中路870号,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转角的国泰电影院建于1930年,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国泰电影院于淮海路的意义,就如大光明电影院对于南京路,这两座同样出自设计大师邬达克之手的老影院,是上海两条百年老街上真正的殿宇。国泰大戏院原名国泰大戏院,由英籍华人、赫赫有名的“华南影业大王”卢根与犹太富商雷利投资建造,最初以放映外国片为主,1936年后与大光明电影院同属国光影业公司管理。国泰是英文的译音(Cathay),伟大、宏大之意。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开张时,当天《申报》上的新闻描述其“富丽宏壮,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之大成。”
国泰大戏院由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鸿达洋行设计,主设计师是与邬达克同时代的另一位上海滩热门的匈牙利设计师鸿达,鸿达还设计了南京东路的新新百货(就是现在的第一食品)与外滩14号的交通银行大楼。国泰大戏院占地1559平方米,建筑面积2153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作竖直线条处理,立面采用紫酱红色的泰山石,白浆嵌缝,统长窗与深褐色面砖相间隔,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中央阶梯状的塔楼高高耸起,使得茂名路的十字路口成为上海曾经最漂亮的转角。
几十年来,国泰电影院先后举办过“亚洲电影周”、“苏联电影周”、“朝鲜电影周”、“优秀京剧影片回顾展”、“澳大利亚电影节影展”、“法国电影展”等活动。1993年起为历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指定放映单位。
淮海中路887号 二百永新
准海中路887号,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口,原是上海市第二百货商店与香港永新有限公司合组的二百永新百货。
上海市第二百货商店最初成立于1951年,是淮海路上的第一家国营百货。1996年,第二百货和香港永新百货合作成立了二百永新,营业面积12000平方米,以经营服饰为主,兼营其他百货。作为百货公司中的“第二”,它占据了全上海唯一可以和南京东路比拼的商业地带,在上世纪90年代,二店永新的大厦气势雄伟典雅,充满现代气息。
上海滩曾有非常令人骄傲的“十二大号码店”,从第一百货到第十二百货,后来只剩下一百、华联(十百)、六百和二百永新和九百5家。2013年,二百永新也落下帷幕,商场转型为优衣库全球最大面积的旗舰店,而“十二大号码店”也只剩下了4家。
淮海中路 927弄 淮海坊
我想每一个路过淮海坊的人,都会对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片醒目的新式里弄建筑,以大面积整齐的双坡屋面和统一的清水红砖墙,吸引了无数过往的路人驻足停留。
淮海坊北临淮海中路,在茂名南路和南昌路上都有入口,这里就是曾经大名鼎鼎的霞飞坊。霞飞坊1924年由教会普爱堂投资建造,占地面积为17333平方米,199幢3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采用统一的样式与规格,是淮海坊的建筑特色。
淮海坊在建筑式样上摆脱了石库门的模式,取消了石库门,围墙降低,改用铸铁大门,天井也缩小了,还安装了钢窗。在平面布置上将30个单元拼接在一起,在上海里弄住宅中是不多见的。
淮海坊曾住过许多文化界的名人:作家夏丏尊从1937-1946年一直居住在淮海坊3号,5号曾是杨杏佛的住宅,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住在42号,33号曾住过剧作家陈西禾,巴金从1937年起在淮海坊59号3楼住了18年,激流三部曲中的《春》、《秋》就是这里完成的;许广平和周海婴曾住过64号,著名文学家叶圣陶、一代画师徐悲鸿、民国才女作家萧红也都在淮海坊居住过。
淮海中路的这一段,可是无数人逛了又逛无数次的,比如商场打折了要去,Apple发布新机了要去,闲来无事也要去兜兜……繁华的背后,如此多的老建筑老故事,记得的人却似乎慢慢少了!
这一路上,你最爱逛的是哪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