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笔记——进步的阶梯

有没有“四两拨千斤”的成功方法?

2017-11-21  本文已影响2人  fcad6dca665a

我们人类有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特别喜欢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我们都喜欢给它总结出几条经验,以3至5条为最佳,如果能够极其精炼地总结为一条,那绝对将成为“秘诀式”的经验!如果总结经验的人,恰巧是这方面比较厉害的人物,本身有比较厉害的事迹,那么,这些经验很有可能被捧上圣堂,从此享受源源不断的香火供奉。

有没有“四两拨千斤”的成功方法?

当然,喜欢归因,这绝对是一件好事,是漫长人类进化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坏就坏在,有时候归因过于简单粗暴,要么,没有抓住问题本质,归因于浮光掠影的问题表面;要么错误归因,有意无意地形成误导。如果这些经验再加入一些情感因素,稍微美化一下,鲜美的“鸡汤”就会一锅一锅的持续供应了!

这里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某地区一大型企业招聘一位总经理助理,待遇优厚,应聘者众多。这日是面试时间,众多应聘者手拿简历从门外涌入,进门后,众人有的四处张望,环视公司情况,有的相互交谈,打探彼此的实力,唯有一位应聘者,极其细心的看到地上有几块碎纸片,很认真地拾了起来,又非常敬业地丢在了垃圾桶里。没想到这一幕被埋伏在一旁暗中观察的总经理看到了,后来总经理拒绝了其他众多求职者,直接录用了这位捡纸片的应聘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善于观察,处处留心,要认真、主动、有责任心,只有这样,你才能遇上人生的伯乐,获得上位机会,走上人生巅峰,获得成功,才怪!故事没有告诉你的,现实会告诉你,现实就是那个捡垃圾的应聘者是总经理的小舅子,其他应聘者都是“陪跑”而已!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这个故事可不是要揭露职场潜规则,毕竟很多工作还是需要真才实学的,这只是要告诉大家,你看到的“原因”未必是原因,真正的原因并不那么容易被看穿。

可我们就喜欢这样的游戏不是吗?老师曾经告诉我们,你看某某同学多勤奋,所以人家成绩那么好,你看你……七大姑八大姨曾经告诉我们,你看那个女孩儿嫁的多好,所以人家过得辣么幸福,你看你……朋友曾经告诉过我们,你看那个哥们多会拍马屁,所以人家混的风生水起,你看你……

简单粗暴的归因,容易给人造成一种美丽的假象,那就是只要具备某一种品德(比如善良、勇敢、有责任感等)或素质(比如勤奋、专注、坚持不懈等)你就能获得成功!可能吗?认真你就输了!

举个例子,最近我在看一本书,是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大前研一所著的《思考的技术》,书中除了思考方式的阐述,还有一些类似自传的记录。先来给大家讲一段他的事迹,来自于他的书里。

大前研一,博士时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原子炉专业(好像是与核能有关的一个专业),毕业后进入日本非常厉害的日立集团,但因为不看好核能的发展,一年后他便辞职了。后来这段经历堪称奇迹,他在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与行业背景的前提下,并且是在10位面试官有9位都没给通过的情况下,进入了当时国际上非常NB的企业咨询公司麦肯锡,更为神奇的是,不到两年的时间,三十岁刚出头的他便在麦肯锡获得了稳固的地位——出版了影响力很大的书,可以给CEO级别的企业领导提供咨询,并且费用是其他普通顾问的10倍!

同样是在这本书中,大前研一总结了自己“逆袭”的原因,他提到重要一点,是自己将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移植”于企业咨询领域,从此开启了一方新的天地,最终实现“弯道超车”。起初,我看了这本书是很兴奋的,很明显,作者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一条具有杠杆效应、能够放大努力的神奇之路,我脑子里“叮”的一下,心想终于找到了一个教育我家小朋友的绝好方法,什么音乐舞蹈英语绘画,都比不上从小锻炼思考方法!但这本书越读到后面,我就越觉得哪里不对劲,不是作者说的不对,而是我对它的理解有误。虽然作者自己没说,但我们心里怎能没点逼数呢:思维方式再科学高效,光靠它能干成神马?作者谦虚低调,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他是如何智商高,勤奋,执行力强,有超强意志力,从小便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我们自己就可以忽略这些了吗?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看到的另一篇文章,一篇由第三人称借大前研一事迹阐述自己观点的文章,同样是总结大前研一成功的经验,但落脚点却完全不同。除了上面提到的事例,这篇文章还补充了一些内容,比如大前研一在入职麦肯锡初期,如何受到鄙视,他又如何奋起努力,一雪前耻,甚至增加了他每天晚上看资料到11点才回家的细节!可以看出作者对大前研一是何等的敬佩,但归根结底这是一篇极力宣扬勤奋努力重要性的文章,最终目的也是呼吁大家多努力,多奋斗,而对于大前研一自己强调的思维方法的科学性,这篇文章中只是稍作提及,却并未重点突出。

是不是很有意思?我们显而易见能够总结出的他人成功的经验,与人家本人自己总结的根本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两个都不是最终的真相。我们承认二八定律,尊重二八定律,我们认为有些特质在一个人的成功之路上的确会比其他特质产生更重要的影响,但前提是“二”和“八”不可分割,产生20%作用的“八”是产生80%作用的“二”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八”,那“二”根本连什么也不是!这里似乎有点拗口了,换句话说,大前研一的智商、执行力、意志力等因素,虽然不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却是前提和基础。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即便付出100%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达到这些前提基础,所以,即便我们知道思维方式是他成功的关键,但我们普通人连基本前提都达不到,掌握更重要、更关键的方法又有什么用呢?

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有没有“四两拨千斤”的成功方法呢?我认为是有的,但是(这个“但是”很重要噢),你一定要同时认清这个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当我们同时具备或者首先具备这些基础和前提时,成功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才管用,否则它就没有任何意义!而我们思维的盲区是特别容易忽略前提和基础,只看到最醒目的、用闪烁的LED灯标注的“成功秘诀”,这也是很多“干货”最终沦为“鸡汤”的原因。

简而言之,我们在为成功或失败归因时,不要过于简单地归结为一点或三点,而是要全面地看到那些虽然不起眼到同样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只有具备这样比较全面和系统视野,我们才有可能发现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同样,当我们在看别人总结的经验时,要首先确定它所隐含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是什么,确定我们是否具备,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我们的成功方法!

我们相信“四两拨千斤”的成功方法,但我们首先要能看到那些被遮蔽的前提条件!

(编号:6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