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感言

2020-11-23  本文已影响0人  荀皓

2018.11.1

  金秋十月,京城遍布红黄枝叶,秋日阳光下,百余位六旬早已开外的“年轻”老人,汇聚南城,参加延安县元龙寺公社北京知青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

      忆往昔,想起五十年前不平凡岁月,虽然那个年代离我们早已渐行渐远,但脑海里总是铭记着那片黄土高原。

      那些年,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离开京城,来到陕北小山村,时空转换,瞬间变成知识青年。真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天将大任,锄镢担在肩,爬滚在深沟大山,坡里崖畔,迎风寒,耐日晒,战天斗地,挥洒血汗。

      那些年,我们短的一两载,长有六七年,在闭塞的山沟里,贫困的环境下,历经磨练,心智逐渐成熟,体质得到锻练。也正因为有了如此人生积淀,才使我们将生存之路走得更远。

    那些年,正是共和国的特殊历史阶段,去农村、到兵团,这是时代必然,生在此时,很难躲过这道难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言,想起上辈人和同龄却已离开的人,不提有悔与无憾,实际我们内心早已释然。

      那些年,我们知青是一个整体,都住一口土窑,同在一锅搅饭勺;劳动之余,谈天又论地。尽管一度少年懵懂,也有诘语,今天想起,统统忽略不计。我们更看重的是,插友们在困苦中凝聚起的绵绵不断的友谊。

      那些年,也多亏我们身边有陕北的父老乡亲。和他们地里田间热炕头,打成一片,他们粗旷胸怀,为人挚朴,人间大爱,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看在眼里,让我们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那些年,也忘不掉北京支延干部,他们肩负上级重托,知青家人厚望,来到了陕北农村各个知青点,与我们一起生活,排解思想和生活难题,找出路,妥安排,直到完成任务才回归。

   

      如今我们已处生命黄昏,走进老年,虽来日无多,但感觉生命力依然强健,生活也依然色彩斑斓。君不见,公园树下、郊外花畔、小区周边,处处有我们的身影;连商家也叹然,怎么老人们的聚会如此频繁,一餐连着一餐。这群人鲜见土豪与大款,大都是工薪阶层,但我们的生活却彰显轻松自然。

     

    今天,我们又走到了一起,纪念下乡五十周年,看着场面隆重,载歌载舞,把酒言谈,但我觉得这既不是狂欢,也谈不上盛宴,无需贴上什么标签。说到底就是聚在一起,夕阳西下,叙叙旧,聊聊天,见见面。

      五十年前,命运不在我们手中掌握,走过的路并不平坦,今后的路如何走?我们却成竹在胸,活就要活得坦然。无需改变习性,失去天生本真;无需牵挂太多,平添更多负担。总之守护好自己,健康、快乐、淡然,放慢脚步,去遥想着六十周年那一天再能够见面。

     

    下面,还是让我们再回味一下刚刚散去的场面,却仿佛情景再现,让知青情结长存心间,让知青精神在共和国历史上永久流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