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书冤在哪?
宋青书,《倚天》里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其成长经历,性格认知,及后来的弑叔叛祖,一切所作所为,抛开人们一直贴在他身上似极李莫愁的为情所困,是否有另一种假设,另一种可能,而在一线之间,造就另一番结果?绳偶之命罢了。
身为武当七侠之首宋远桥之子,本派第三代最杰出的弟子(当然不包括张无忌),家学渊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富二代”,上有长辈庇护教导,下有同侪钦羡仰慕,如此天之骄子,出生成长在远离大陆的冰火岛上的张无忌,与他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在张回归中原之前,世上除了岛上三人,根本没人知道有这么个小屁孩儿,所以,论身世,论前途,论长辈期望,别如霄壤。
张五侠携妻子回归中原,失踪十年方得消息,兄弟重逢自是一番狂喜,怎奈福祸倏易,张、殷夫妇双双而殁,徒留幼子无忌,饱受寒毒之苦,悲惨极矣。此时的宋青书,虽然无缘无故多了一个师弟,但其他一切依旧,张如何能相比。时人多为张的凄惨遭遇深表同情,为将来张一飞冲天的欣慰埋下伏笔,然而,谁又能预料到将来的境况呢?以身代之,你愿意成为注定受病痛煎熬而死无忌,还是前途依旧似锦的青书?大家都不傻。
由于特殊原因,身受寒毒之苦的张得到全派上至张真人,下至寻常弟子的怜惜与同情,关怀与照顾,这本无可厚非,若非要说此时张抢去的本属于宋的关注和宠爱而为将来埋下了嫉恨的种子,确是有些勉强,身为名门高弟,自然有些见识,纵然会有些心理反差,但绝不至于产生像康敏那种“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的变态心理。书中没有描写宋此时的心情,说起来他当时最多只十几岁,将如此复杂的心态附于其上,不太可能,也不符合成长规律。相反,我更愿意相信,宋也和其他人一样,或多或少对这悲惨的师弟抱有关怀之情,毕竟人命攸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不必为他另设例外。由此推断,幼年之时,宋张二人几乎没有矛盾,甚至会因为年纪相仿,辈分相同而成为至亲兄弟。金先生不作描述,只为凸显将来宋的出场和作为而隐去此节,其实这都不难推测。相比之下,生长于如斯环境而后在步入歧途如宋青书者,神雕侠杨过身世不佳,性子偏激,无论从何处看都是走上邪路的人选,却成为一代大侠。也许,正邪是非只在一念之间,只是人生无常,那也不必说了。
说过幼年(张只在武当住了两年多),再看后来。张被常遇春接走后,音信渐无,在所有人看来,十有八九都认为他已死去,几乎已经可以抹杀掉这曾出现在记忆中,令人惋惜的孩子了,除了可能偶尔会在长辈口中略为提到,带来一声声叹息外,张无忌这个人又会对谁产生什么影响呢?宋青书仍然按部就班地成长,向第三代精英弟子,甚而向掌门人的位置迈进,前途一片光明。
果不其然,宋顺利成为一位名门侠少,并随父亲和几位师叔出征,连同六大派围剿光明顶,作为攻方,宋在战斗中大放异彩,战功卓著,连师叔殷梨亭都听他调遣,不可谓不风光,果然不负众望。所以,他对周芷若的一见钟情,郎才女貌,珠联璧合,在所有人眼里他俩都是极为般配的一对,事业爱情双丰收,至少在他看来是如此。
宋真的是太顺了,无论哪方面,能比过他的年轻一辈凤毛麟角,所以老天开始和他开玩笑,眼前的形势超乎想象,六大派前进的路上遇到了一个曾姓的乡下少年的阻挠,而且此人厉害如斯,所有掌门人都敌不过他,一举扭转乾坤,成为明教教主,太让人惊骇了。后来得知这位少年竟然是当年病恹恹的张无忌,那种落差可想而知,论武功远远不及,论地位也天差地远,似乎这个人一瞬间从深渊之底一跃到达万峰之巅,能不让人惊异、震撼、羡慕吗?用如今的话说,就是赤裸裸的一次“某丝逆袭”,能让人服气吗?但不服气又能怎么样呢?人命由天定。
情节发展至此,已经很难撼动张无忌的地位,他一定要在光明顶大放异彩,再连败四大派高手之后,却极为意外地被峨眉一女弟子刺中受伤,场面极为暧昧,任谁都能看出二人难以道明的关系,书中虽未直接描写宋的心理如何,但从后文叙述,不难猜到他看到如此情景,不禁妒火中烧,恼恨极矣。不过,我认为如此心理未免太过,峨眉女弟子容貌出众,周芷若更是其中佼佼,我想六大派定少不了爱慕者,至少也能听到些许谈论周的声音,宋都未将此放于心上,总不能见一个爱慕者就上前教训对方一顿吧,而且,曾阿牛还属敌方阵营,就算二人有关系,也不能如此肯定就是那种男女关系。所以,无名之火骤起,实在有失考虑。如果定要坐实这种反应,只能说宋青书危机感太强,既敏感又缺乏自信,才会一惊之下,恶念陡升。
又有人认为,若宋不是因妒恨,就不会趁人之危,在张受伤之时仍然向他挑战。其实再看看当时情形,不难发现,当时六大派已有五派战败,围剿胜败全系于武当一派,再有灭绝师太冷言相激,是武当一派压力剧增,但武当诸侠见对方已然受伤仍勉力支撑,顿起侠义之心不愿恃强凌弱,以大欺小。正此尴尬时刻,宋青书作为第三代最杰出的弟子,既要对其他派有所交代,又不能让长辈遭人非议,可以说他是没有选择的,唯有挺身而出,一战而已。虽然有师叔也说如此对付重伤少年,良心难安。但是就算武当诸侠当时不让宋出战,别派人(类似灭绝师太等人)又再相激,我想他们以承受不住这同道的指责,让宋青书去的;所以宋远桥还是作出牺牲儿子的一点名声以成全六弟殷梨亭报仇的决定。
虽然宋错误地将个人的嫉恨加入到这场比试中,但我想他还是对这场比试有所估计的,对手连败五大派高手,实力深不可测,即使受伤,自己也没有必胜把握,教训对方固然好,既能成全大局,又能予情敌以打击,所以宋没得选,只有全力以赴,否则失败者就是自己。换做是谁,都会这样做,因为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这样做是理性的。
许多人认为宋青书战前的一番粗话实在有损教养,不过他也说过让曾阿牛不要管闲事的话,若非要当做是凸显自己仁义的托词,那也无法分辨,然后他对小姑娘呵斥连连,再加上张无忌对他“无礼”的评断,使读者更加认为他是一个小人,其实这只是一种先入为主的“锚定”,并不能说明什么,对方磨磨蹭蹭、软语绵绵,实在难登大雅之堂,觉得是对自己的鄙视和羞辱,试想如果你去和人比赛,对方与一女子打情骂俏,是不是会有一种被轻视的感觉?所以宋呵斥几句,不耐烦中也是提醒对方注意场合,却被人误作盛气凌人,没有同情心,你说冤不冤?
果然,果然,宋在对方重伤之下依然战不过,反而丢了脸面,或许对武当没什么,对自己确实严重的打击,一个小人奸计未遂的形象就此建立。
接下去是高潮,曾阿牛表明身份,上演了武当诸侠亲人相见的动人场景。不知道宋此时的心情怎样?首先当然是震惊,看到父叔们激动之情,应略有欣慰吧。人伦常情,怎么都会冲抵一些仇恨之情吧。之后,再有嫉妒之情,想当年病怏怏随时可能死去的张师弟,如今一飞冲天,武功精深如斯,自己望尘莫及,更和周师妹关系暧昧,无论在哪方面,都让对方给比下去了;心性高傲如宋者,必然心有不甘,但心中不服者六大派中不只他一个,但又有何用呢?所以宋妒恨张,并不只有周芷若一个原因,但若没有周芷若这层,他或许会和张消弭仇恨。
后来,宋被囚于万安寺,生机渺茫,无援无助,但他仍然没有投降,坚决抵抗,由此可看出宋本性忠义,并没有当小人的基因。在被明教张无忌所救之后,就算没有感恩戴德,嫉恨之心更该有所减轻,毕竟是救命之恩,这点觉悟他还是有的。
经此之后,宋青书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化敌为友;二是势不两立。若选前者,只要宋有心,张一定不计前嫌而友善接受,再加上二人同宗同辈,幼时可能还有交情,完全可以成为至亲兄弟;换一角度,从策略上看,如今各方面与张相比都处劣势,化敌为友对将来自己蓄势重新追求周芷若也是极有裨益的。但事实上,宋非理性地做了后一种选择,不借助其他力量自己很难取胜,这也就为将来的背叛、出卖埋下了伏笔。
既然已经选择,那就继续,宋采用与张敌对的方式追求周芷若,真是一处被动,处处被动。现在问题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周的态度,若她最终倾心自己,张失败,那自然是最好的结局了,就算张竭力报复(以张性格,不太可能),自己仍处在道德高点,即使敌不过张,自己背后仍有长辈们支持,张讨不到便宜。但结果是周芷若选择张无忌,自己失败。此时,宋仍然有两个选择:一是主动退出;二是强硬夺取。选择前者固然好,要知道缘有来时终须有,缘有尽时莫强求,从长远看,自己前途绝不会因为张的出现而改变多少,懂得放手,或许将来能遇到属于自己的缘分。但是宋再一次非理性地选择了后者,他已经渐渐丧失自己,为“情”所奴役。
一步步选择,一步步选错,宋与正道渐偏渐远,又没有及时回武当山请求长辈们指点,反而被陈友谅利用,宋已经变得毫无战斗力,志为人夺时即是毁灭。最终,误杀师叔莫声谷将他彻底推入了深渊,再也无法回头,形同傀儡,接着背叛师门,仔细想想就知道,如此行径,别说周芷若还会有辜负自己深情的歉意,还会让自己变成她的敌人。
说宋青书冤枉,在弑叔之前却有些不公正的评价,甚至还会博取些同情。宋本来有很多次选择,都不会酿成最后的惨淡收场,看完一代骄子的“沉沦史”,说冤也不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