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闲话:余事后来当润色,使君留意在斯民。

2020-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流水春风

清代中兴名臣李鸿章(1823-1901)先生曾有这样一副墨迹:

余事后来当润色,使君留意在斯民。

    每每读到此联,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群“心系百姓、行色匆匆”的亲民贤士形象,或者是鞠躬尽瘁的况钟,或者是遍开风气的胡适,或者是治理风沙的焦裕禄,或者是奔走疫情的钟南山……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细细解读一下。

    这一副上下联均出自苏东坡先生诗句。

    上联“余事后来当润色”,出自先生的七言古诗《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原诗如下:

    君不见元帅府前罗万戟,涛头未顺千弩射。

    至今凤皇山下路,长借一箭开两翼。

    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

    又将回夺浮山险,千艘夜下无南北。

    坐陈三策本人谋,惟留一诺待我画。

    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

    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

    怜君嗜好更迂阔,得我新诗喜折屐。

    江湖粗了我径归,余事后来当润色。

    一庵闲卧洞霄宫,井有丹砂水长赤。

    其中“江湖粗了我径归,余事后来当润色”, 这两句的大意是:

    江湖中的事,我已经料理得差不多了,我这就退居林下、洗洗睡了;剩下的事,就让后人继续补充完善吧。

    下联“使君留意在斯民”,出自先生的七言律诗《黄楼致语口号百川反壑五稼登场初成百尺》,原诗如下:

    一新柱石壮严闉yīn,更值西风落帽辰。

    不用游从夸燕子,直将气焰压波神。

    山川尚绕当时国,城郭犹飘广陌尘。

    谁凭阑干赏风月,使君留意在斯民。

    尾联这两句“谁凭阑干赏风月,使君留意在斯民”,是先设问、再自答:

    问曰:是谁闲倚栏杆、在欣赏风月呢?

    答曰:是我这个徐州太守苏东坡,正在黄楼之上、琢磨怎样为人民服务呢?

    这里的“使君”,指的就是苏东坡自己,“留意在斯民”就是心里想着治下的百姓,一心想为大家造福。

    此诗中提到的黄楼,是苏东坡为纪念黄河大堤落成修建的。前一年黄河发大水,差点把徐州城给淹了。苏东坡带领全城百姓、在当地驻军的协助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终于保得一方平安。为了根除后患,大水过后苏东坡奏请朝廷,募资修筑了这条3米高、6米厚,约6公里长的黄河大堤。

    讲完出处,我们再回头整体看这一联。

    这一联的高妙之处,就是这两句诗被抽出来放到一块,便似珠联璧合一般,顿生新意、大放异彩。何以见得呢?且听某细细道来:

    下联“使君留意在斯民”,这个还是原意,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该联中,这个可以看作使命和初心,;

    要践行使命和初心,就需要谋划和努力。上联 “余事后来当润色”,说的正是这个。但这里没有从正面叙述,而是从侧面说明。这个侧面说明,不仅“侧”得含蓄巧妙,而且“侧”得丰富饱满。这又何以见得呢?我们继续抽丝剥茧——

    大家看,这里的“余事”,不仅可以指——我的眼光有限,不管我怎么殚精竭虑、集思广益,一定也会有好多考虑不及的地方;也可以指——我的能力不够,不管我怎么争分夺秒、努力作为,一定也会有好多做得不到的地方。这些考虑不及、做得不到的“余事”,就需要“后来”者继续去补充“润色”。

    这里的“考虑不及、做得不到”,不仅可以指客观的实情,也可以指主观的谦逊——因为我“眼光有限”、“能力不够”嘛。同时还可能隐含着我目标远大、追求卓越——正是因为目标远大、追求卓越,才会有“考虑不及、做得不到”的“余事”。否则,我整日得过且过、守旧因循,哪里还会有什么“考虑不及、做得不到”的“余事”呢?

    再深入玩味还可以发现,这里的“余事”,还可以指自己的形象和名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非得失,上级与同事会怎么评价,正史与野史会怎么记载等等。对于这些“余事”,我根本没时间、没心思去考虑,只能留给“后来”、任人去涂抹“润色”了。

    这里“润色”一词,用得真可谓精准而形象——它既可以指尚未完成的画稿,由后来人继续补充上色、完稿成图;也可以指已经完成的画稿,由后来人继续锦上添花、增光益彩。

    说到这里,我们再整体看这一联“余事后来当润色,使君留意在斯民”,大致可以这么理解:

    要将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和初心,切切实实落到实处。要高瞻远瞩,聚焦时代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办大事,至于其他细枝末节,可待后人继续完善。同时还要清楚,历史给你的机遇可能非常有限,你有幸得上天眷顾、得今日之位,但谁又知道明天你在哪里?因此须要时时自警: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其他所谓形象名声之包装粉饰、青史野史之是非褒贬,只能任他“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自己又哪有闲心去顾及呢?

    呜呼,东坡先生这一支生花妙笔,不仅有千钧之力、势不可挡,而且如鲲鹏舒翼、潇洒自然。真不愧是“文曲星下凡”,不服不行呀!

    当然,这里集联者的境界眼光,也很是了得。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不服气了——看你这样望文生义、信马由缰,难道不是在自作主张、过度解读吗?

    个人觉得,“望文生义”、“自作主张”、“信马由缰”,这说得都没错,但“过度解读”就不敢苟同了。因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其最耐读、最有味之处,往往就在这个“望文生义”,就在这个“自作主张”,就在这辞句的含蓄微妙、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之涣先生哪能想到,他当年不经意间的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被后人拓展发挥到如此地步?我们每每读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中所思所想、所不能自已的,是眼前之景,还是心中之情?是水尚未穷、仍须前行;还是该放就放、豁然开朗?这些,又有多少是王维先生原意?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期君与我同辙,惟愿君亦有所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