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食家》后而写
读罢陆文夫先生的《美食家》,夜已深沉,楼下路边摊的炒锅已经支在了炉火上,小贩的吆喝声打破夜的宁静,也在我的胃里荡起了涟漪,久久无法平静,咕噜咕噜,掩卷吞咽。
故事的内容我就不说了,原本就是冲着文中所描述的美食而阅读这本书的,故事对我来说是次要的,美食才是重点。
那么来说说文中出现的苏州美食吧。
首先,我们来说说朱鸿兴。
朱鸿兴是一家面馆,是由老板朱春鸿于1938年3月创立,《美食家》里,朱自冶每天一早必去的面馆,为的就是吃一碗朱鸿兴的头汤面。
“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朱自治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
同样的一碗面,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美食家对此是颇有研究的。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喂(那时不叫同志)!来一碗××面。”跑堂的稍许一顿,跟着便大声叫喊:“来哉,××面一碗。”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吃法: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点),重浇轻面(浇头多,面少点),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
面汤清炒虾仁
这是一道苏帮菜,但是在我的家乡潮汕也能吃到,相同的是外观,不同的是口味。
清炒虾仁陆稿荐的酱方。
陆稿荐,百年老店,初创于康熙二年。
小说主人公的老祖母天天闹着要吃的就是这陆稿荐的腐乳酱方,入口即化,香甜不腻。
腐乳酱方虾子鱼鲞。
鱼鲞,原本不知何物,后来一查,原来就是鱼干,在我的家乡潮汕,是佐粥佳肴。
袁枚的《随园食单》记载了虾子鱼鲞的做法:
夏日选白净带子勒鲞,方水中一日,泡去盐味,太阳晒干,入锅油煎,一面黄取起,以一面未黄者铺上虾子,放盘中,加白糖蒸之,以一炷香为度。三伏日食之绝妙。
虾子鱼鲞芙蓉鸡片
《随园食单》记载炒鸡片的做法:
用鸡脯肉去皮,斩成薄片。用豆粉、麻油、秋油拌之,纤粉调之,鸡蛋清拌。临下锅加酱、瓜、姜、葱花末。须用极旺之火炒。一盘不过四两,火气才透。
芙蓉鸡片鲃肺汤。
石家饭店的鲃肺汤很出名。当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携夫人到太湖游赏,路过木渎,在石家饭店用餐,其间对这道鲃肺汤赞不绝口,于是挥毫泼墨,写下“老桂开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的诗句。
石家饭店的鲃肺汤从此扬名。
《随园食单》里也有记载:
班鱼(就是鲃鱼)最嫩,剥皮去秽,分肝、肉二种,以鸡汤煨之,下酒三分、水二分、秋油一分;起锅时,加姜汁一大碗、葱数茎,杀去腥气。
鲃肺汤蜜汁火腿
此菜色泽火红、酱汁透明、火腿酥烂、滋味鲜甜,香而不腻。
《随园食单》记载做法:
取好火腿,连皮切大方块,用蜜酒煨极烂,最佳。
蜜汁火腿松鼠鳜鱼
清代《调鼎集》记载:松鼠鱼,取(鱼季)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炸成松鼠式,油、酱烧。
我之前看过一部美食纪录片,里面讲到之所以叫松鼠鳜鱼,是因为将滚烫的糖醋卤汁淋上炸好的鳜鱼时会发出吱吱的声响,似松鼠的叫声,因而得名。
难道不是因为炸出的鳜鱼形似松鼠吗?
松鼠鳜鱼糟鹅。
朱自冶叫高小庭去某某老头家去买糟鹅。这道菜在文中就这样一笔带过,不算苏州名肴,寻常食物。
做法:先微腌,再加米糟。
糟鹅红烧狮子头。
我最初知道这道菜还是在《还珠格格》里,当时不知道是什么,但隐约觉得应该是肉,果不其然,就是肉圆。
做法:猪肉精、肥各半,斩成细酱,用松仁、香蕈、笋尖、荸荠、瓜、姜之类,斩成细酱,加纤粉和捏成团,放入盘中,加甜酒、秋油蒸之。入口松脆。
红烧狮子头叫花鸡。
这道菜,想必喜欢武侠小说和武侠电视剧的朋友们不会陌生了,丐帮最拿手的菜肴,每次在电视上看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我的口水也是止不住啊。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这么写道:“黄蓉用峨嵋钢刺剖了公鸡肚子,将内脏洗剥干净,却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团泥裹住鸡外,生火烤了起来。烤得一会,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湿泥干透,剥去干泥,鸡毛随泥而落,鸡肉白嫩,浓香扑鼻。”
香气似乎隔着屏幕飘出来了。
叫花鸡三套鸭。
苏菜精细,讲究刀工。我想这道菜是最能体现的,我在纪录片里看过厨师烹饪这道菜,过程繁复,费时,非常考验厨师的心理素质,价格应该不菲。
清代《调鼎集》上曾记有套鸭的具体制作方法:肥家鸭去骨,板鸭亦去骨,填入家鸭肚内,蒸极烂,整供。
三套鸭的做法和双套鸭大致相同,只是加入了菜鸽。
三套鸭夜深了,肚子饿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